3月15日,貴陽孔學堂舉辦“古典小說”系列講座第十二期,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武漢大學弘毅特聘教授陳文新帶來題為《哪吒,從何處來?到何處去?》的專題講座。他從“少年護法神何時蛻變為魔童”“哪吒為何深受大眾喜愛”“《封神演義》在哪吒與父親李靖的矛盾沖突中的立場”,以及“哪吒的民間信仰與《封神演義》之間的關聯”四個維度,對哪吒形象的演變及其文化內涵進行了深入全面剖析。
隨后,陳文新教授在接受專訪時,簡要概述了《哪吒,從何處來?到何處去?》講座內容,并圍繞哪吒千年的生命力的源泉、貴陽越界影城爆火出圈等問題,以及對孔學堂在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等問題進行了闡述。
記者:此次講座,您提到哪吒的形象從唐代初見眉目到明代定型。對此,您能否結合本次講座主題,用幾分鐘來簡單概括這個演變過程?
陳文新:今天講座的內容,一方面是要回答哪吒從哪里來,也就是他從唐代的一個少年護法神,到后來成為了一個魔童,他經歷了從唐代到宋代到明代這樣的一個過程,我們對這個過程做一個追溯。
所謂到何處去,今天的講座講的比較少,實際上是說我們現代人可以對哪吒形象做一些新的塑造。比方說,《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鬧海》動畫電影就對哪吒的形象做了一個新的塑造。再比方說,對他與父母之間的感情做了適度的調整。這樣適度的調整之后,其實就更符合我們中國人的心理,因此這樣的哪吒就不僅在中國本土有巨大的影響,他現在在海外也會有巨大的影響。我們所說的到何處去,就是走向未來、走向世界。
記者:很多網友有個疑問,哪吒有兩個哥哥,金吒、木吒,按照五行排序來講,哪吒為什么不叫水吒呢?
陳文新:現在,我們知道哪吒是托塔天王李靖的兒子,但實際上在唐代,他不是李靖的兒子,他是佛教里毗沙門天王的第三個兒子,毗沙門天王又叫北方多聞天王,手中托著塔,是最早的托塔天王。到了明代,托塔天王變成了李靖,哪吒自然也就成為了李靖的兒子,托塔天王還有另外兩個兒子,按照音譯叫金吒、木吒,這不是根據五行的順序來排的,哪吒的名字早就定下來了,所以他只能叫哪吒。
記者:在大多老百姓眼中,哪吒有三頭六臂,為什么他會是這樣一個形象?
陳文新:哪吒的前身是大力鬼王,大力鬼王就是三頭八臂,所以哪吒就有八件兵器,每一只手里拿一件兵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西游記》里面的哪吒是三頭六臂,《封神演義》里面的哪吒是三頭八臂,但是我們中國人覺得三頭六臂比較協調,因為一個頭配兩只手比較協調,所以民間一般都習慣說哪吒三頭六臂。但不管是三頭六臂,還是三頭八臂,都是指他神通廣大。
記者:《哪吒之魔童鬧海》電影中,哪吒肉身用了蓮花來進行重塑。重塑肉身后的哪吒,和以往有什么不同?
陳文新:蓮花化身以后,他就不是一個常人的身體了。換句話說,所有那些能夠取人魂的法寶,對于哪吒都不起任何作用。另外,常人可能要吃飯睡覺,但哪吒他就不一定有這個需要,除非像悟空一樣的把偷吃零食當做享受,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就可以不吃東西。
記者:哪吒形象從唐朝、宋朝、明朝一直到現在,傳承了上千年,影響深遠,其千年生命力的源泉是什么?以此為切入點,您對孔學堂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有何建議?
陳文新:影響力我們說的簡單一點,就是廣大民眾對于哪吒這個形象的喜愛,也就是在哪吒這個形象身上其實寄托了中國民眾對于生活、生存狀態的一種向往或者理解,大家覺得這樣一個形象就符合我們的期待,所以他就一直受到大家的喜歡,也就有很多地方都供奉哪吒。
所有有影響的東西,一定是先在老百姓當中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因為只有老百姓熱烈的歡迎他,才能夠在生活當中扎下根來,才能夠源遠流長。而且,也只有在我們本民族的文化當中確立了很高的地位之后,他也才能夠在對世界產生影響,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因為我是孔學堂學術委員會的委員,所以我對孔學堂的事情一直都很關心。孔學堂這么多年來,不僅僅是在舉辦講座方面,在其他的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我覺得這個工作的意義就在于它是扎扎實實的讓中國傳統文化進入到生活當中去,進入到民眾當中去,他不是說把它變成口號,而是把它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而一旦傳統文化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它就有了活力。
記者:近期,《哪吒2》在貴陽越界影城IMAX-GT影廳引發觀影熱潮,四川、重慶、廣西、廣東、浙江、山東、北京等外省影迷紛紛前來觀影,您如何看待“為一部電影奔赴一座城”的現象?
陳文新:我想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就是《哪吒2》這個電影本身確實有吸引力,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貴陽越界影城這個地方來放這個電影,與它很相稱,因為以貴陽在傳統文化建設方面的成就,以貴陽的風土人情,來放《哪吒2》,讓二者間建立了密切互動,同時也提高了《哪吒2》的美譽度。我們經常說好馬要配好鞍,很好的劇也要一個很好的放映的地方,所以像貴陽越界影城放《哪吒2》,就很相配。
(舒銳/文 趙松/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