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qwegw"><source id="qwegw"></source></li>
  • <button id="qwegw"><input id="qwegw"></input></button>
    <code id="qwegw"><tr id="qwegw"></tr></code>
    <li id="qwegw"></li>
  • 您當前所在位置:晉江新聞網>> 網盟動態 >>正文

    贛報觀察|源區協作的東江答卷

    www.527704.com來源:贛南日報2025-03-21 19:29我來說兩句
      

       

      以上《東江源》MV由AI作詞作曲演唱。

      椏髻缽山南麓,一脈碧水蜿蜒南下。三百山原始森林的晨霧中,清溪跌宕成瀑,玉珠飛濺處滋養著千峰疊翠,養育著南國大地。20世紀60年代,這條奔流不息的東江,在周恩來總理“一定要保護好東江源頭水”的殷殷囑托中,開啟了人與自然的“世紀之約”。

      安遠三百山景區內的東江第一瀑。

      曾經,香港飽受缺水之苦。1963年大旱期間,市民排隊取水、爭搶儲水的場景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同年12月,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建設東深供水工程,引東江之水緩解香港用水困難。1965年3月1日,東深供水工程正式啟用。 

      從“一定要保護好東江源頭水”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民用青春丈量、用生命守護東江,將“共飲一江水”升華為“共護一江情”。連日來,記者深入東江源區尋烏縣、安遠縣和定南縣,探訪三地共同繪就的永續發展壯美圖景。 

      從“伐木丁丁”到“萬木森森”

      在三百山國家森林公園,護林員龔隆壽踩著晨露開始巡山。40余年來,這位大山之子累計用雙腳丈量了12萬公里的綠色長城,150余雙磨穿的膠鞋見證了40萬畝青山的年輪。“當年伐木聲里謀生計,如今守護蒼翠見本心。”老人的話語里沉淀著時代變遷。在他身后,六百名護林人織就生態天網,河長林長制如經緯交織,二十萬株新綠歲歲拔節,源頭涓涓清泉映照蒼穹。 

      為守護這脈清泉,安遠人民在發展與保護的抉擇中始終將生態置于天平之上:累計拒絕千億元礦產投資,實施“三禁三停三轉”生態保護制度,年植新綠200萬株,讓源頭水質如水晶般恒守Ⅰ類標準。

      綠水青山間的東江源水庫。

      從三百山沿省道317線蜿蜒向北而上,便來到了位于尋烏縣三標鄉的椏髻缽山。

      椏髻缽山腳下,張昌權凝視著移民新村的白墻黛瓦。五年前,他走遍村里各家各戶,將世代“靠山吃山”的村民勸離故土。“搬遷那日,有些故土難離的老人包了捧泥土上路。”這場征收土地近萬畝、涉及592戶的生態大遷徙,在政府“一戶一策”的溫情中,化作了東江源頭最深沉的愛意。 

      為更好地保護東江源頭水質,2017年,尋烏縣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對三標鄉東江源村、圖嶺村和長安村5個村小組的592戶2297名村民進行整體移民搬遷。 

      “一開始說到搬遷,很多人都不愿意。”回憶起剛開始搬遷的時候,三標鄉工作人員張昌權十分感慨,村里人世世代代傍山而居,靠山吃山,山間的木耳、香菇、竹材都是村民賴以為生的物產。剛開始聽說要搬走,有的村民難免心有抵觸。 

      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尋烏縣專門成立了由各單位主要領導牽頭的縣鄉工作組,一對一幫扶動員當地移民,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十二支工作隊翻山越嶺,將補償政策化作春風細雨,最終讓“兩個半村”的鄉愁在生態畫卷里重生。2520畝旱地、林地重歸自然,4169畝水田蓄養清泉,這場贛南史上最大規模的生態移民,在山水間寫下大寫的“舍”與“得”。 

      由尋烏順流而下,即至定南,一彎九曲水,經這里流向大灣區。 

      定南縣龍塘鎮湖江村的萬畝山林,曾是當地村民揮斧的戰場。三十多年前,這里村民煮飯用的柴火和經濟來源等都從山林里索取,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如今,同一片山嶺間,竹林搖曳生姿,林下靈芝、草珊瑚、金線蓮蓬勃生長,空氣中飄蕩著碳匯監測設備的滴滴聲。定南用三十年時間,完成了從“伐木經濟”到“護林經濟”的驚險一躍,為生態脆弱區轉型提供了鮮活樣本。

      航拍鏡頭下的定南九曲河,綠意盎然。

      2003年,定南縣啟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將“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寫入政策:將123.54萬畝集體林劃分到3.86萬戶農戶,允許林權抵押貸款;建成了覆蓋縣鎮村組四級林長組織體系,共設立各級林長2056人;大力實施低質低效林改造項目,自2016年實施低質低效林改造項目以來,共完成改造33.399萬畝。今天的定南,森林覆蓋率從63%提升至83.07%,出境斷面水質連續8年保持Ⅰ類標準。

      六十年光陰流轉,東江源頭水質一直保持國家Ⅰ類標準,出境斷面Ⅱ類以上水質達標率保持在100%。

       從“司法協作”到“生態補償”

      生態保護不僅需要基層實踐,更需制度保障。東江源區通過司法協作與生態補償,進一步筑牢了流域治理的法治屏障。 

      為構建與東江流域高質量發展相契合的環境資源審判協作機制,安遠、定南、尋烏三縣人民法院攜手,共同簽署了《東江流域(江西段)環資司法協作框架協議》。這份框架協議,如同一座橋梁,連接起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審判的各個領域,更將東江流域環保禁止令、共享環境資源審判專家庫等創新舉措融入其中,建立了共享信息、協商決策、合作行動、交流經驗的工作機制。 

      2023年6月5日,贛粵東江流域環資司法協作簽約暨共護東江聯合倡議啟動儀式在安遠縣舉行。贛粵兩省六地十二家法院共同簽署《東江流域環資司法協作框架協議》,通過跨區域案件管轄、聯合執法等機制,為生態補償協議的執行提供了法治保障,確保“誰污染、誰治理”原則落地。 

      與此同時,贛粵兩省政府正式簽訂了第三輪東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這份跨越省界的生態契約,開創了“水質+水量+生態產品價值”三維考核體系,將考核指標從單純的水質達標拓展至水量保障與生態產品價值轉化,27億元生態活水注入東江源區,其中中央獎補15億元、粵贛各配套6億元,如同給流域治理安裝上“生態動力引擎”。 

      一諾既出,山河為證。自東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簽訂以來,東江源區三縣將補償資金化作涓涓細流,滋潤著流域內的每一個角落。

      尋烏將補償資金重點用于推進生態修復治理、環境監管能力提升等68個環保項目建設,通過打好“碧水、藍天、凈土”三大提升攻堅戰,建成水陸空共治格局,全縣植被覆蓋率大幅提升、河流水質逐步改善、生物多樣性逐步修復,獲得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美譽,尋烏水也成為全省唯一入選的全國第三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定南用8.63億元資金澆筑的51個生態工程中,300公里智慧污水管網如同生態血管,串聯起覆蓋全域的污水處理體系。建成鎮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71座,覆蓋行政村62個,配套管網約152.68公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60%,到目前連續多年出境斷面水質達到Ⅱ類標準。

      安遠則書寫著“七山半水”的生態傳奇。7.69萬畝水土流失區通過“竹節溝+魚鱗坑”治理煥發新生,20.6萬畝新造林海構建起“山頂水源涵養林、山腰經濟林、山腳景觀林”的綠色屏障。創新“生態護林員+智慧監測”體系,讓源區每棵樹木都擁有電子身份證,實現生態保護從粗放式向精準化轉變。 

      尋烏縣5600畝“白色沙漠”化作經濟林海,定南九曲河重現“水清岸綠白鷺棲”,安遠縣7.69萬畝水土流失區重披綠裝,無不訴說著生態修復的奇跡。至此,東江流域上下游逐步建立起“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保護和治理長效機制,環境治理的模式從“你污染,我受害”轉變為“你保護,我補償”,共同繪就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

      如何將東江源的生態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勝勢?近年來,安遠、尋烏、定南三縣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立足“一江清水”的天然稟賦,探索出“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可持續”的立體轉化路徑,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富民強縣的發展之源。 

      堅持生態產業化,化“源頭活水”為“發展活泉”。在安遠縣東江源礦泉水生產基地,每小時近萬瓶天然飲用水經全自動生產線灌裝,帶著“東江源認證”標識直供粵港澳商超。“水源地就是金字招牌。”企業負責人指著蒼翠群山介紹,通過建立“水養人、人護水”的生態反哺機制,企業每年提取銷售額的3%注入生態保護基金,形成“優質水源-品牌溢價-生態投入”的良性循環。 

      依托東江源生態IP,三縣生態產業欣欣向榮:尋烏縣建成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供應基地7家,年供應蔬菜7.4萬噸;安遠縣發展1.4萬畝富硒水稻種植區,年供應優質大米5.6萬噸;定南縣拓展開發草珊瑚、靈芝等林下經濟產品,把生態優勢變為“綠色紅利”。 

      堅持產業生態化,以“山水肌理”繪“共富圖景”。在三百山腹地,安遠創新打造的“生態探源+紅色傳承”雙軌研學線路已成爆款。香港學子沿東江溯源而上,在“飲水思源”教育基地觀測水質,在“中央蘇區南大門”遺址聆聽紅色故事,2024年累計接待香港、深圳學子1.2萬人次,帶動全縣旅游綜合收入突破120億元。

      贛粵港三地各界人士捐資所建的思源寶鼎。

      與安遠相比,定南的產業生態化也很有特色。在老城鎮中塅村,上萬畝的閩楠樹郁郁蔥蔥在微風中搖曳生姿,展現著蓬勃的生命力。據介紹,該基地通過流轉附近所有低質低效林,全面種植閩楠苗木。由于閩楠苗木的生長周期長,根系發達,不僅能涵養水源、固土保肥,維持生態平衡、改善環境,還能在不砍樹的情況下,進行林權交易,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目標。

      堅持發展可持續,讓“生態傷疤”變“綠色銀行”。尋烏縣廢棄礦山按照“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宜工則工、宜水則水”治理原則,讓每寸土地都釋放多重價值。已治理的廢棄礦區建成高標準農田2000畝,種植了5600畝油茶、百香果、獼猴桃、竹柏等經濟作物,還在礦山舊址上建設了光伏電站,并將治理工作與美麗鄉村、礦山遺跡、科普體驗、休閑觀光等文旅項目相結合,真正將“白色沙漠”變為“金山銀山”。

      治理后的尋烏縣文峰鄉稀土礦山公園。

      從安遠的“水文章”到定南的“森呼吸”,從尋烏的“礦山新生”到全域的“生態共富”,東江源三縣正以系統思維編織綠色發展網絡。數據顯示,三縣生態產業對GDP貢獻率從2018年的23%躍升至2024年的61%,生動詮釋著“護住綠水青山,自有金山銀山”的發展辯證法。

      國家5A級旅游景區三百山。

      從生態移民到司法協作,從制度創新到產業轉型,源區協作的東江答卷證明:唯有將基層實踐、法治保障與經濟轉化相結合,方能實現“一江清水”的永續長流。(圖片由尋烏、安遠、定南三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記者札記

                                                       永續山河約定

      在贛南群山之間,尋烏、安遠、定南三縣靜臥于東江源頭,波瀾壯闊的青山翠谷中,汩汩清泉在此聚流成河。東江水供港60周年之際,當人們把目光投向這條“生命線”的起點時,會愈發清晰看見:香江之畔的璀璨燈火里,始終閃耀著源區守護者的赤誠之心。  

      這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綠色守望。20世紀60年代,當香港同胞因水荒焦灼時,是東江源頭的鄉親伐竹為管、壘石筑渠,將山澗清泉引入供水工程;新世紀以來,面對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抉擇,三縣主動“斷腕”——關停礦山、退耕還林、遷移污染企業,以98.3%的森林覆蓋率筑起大灣區“水塔”。安遠三百山的挑山工世代巡護水源林,尋烏文峰鄉的果農改種生態柑橘,定南九曲河畔的村莊轉型生態旅游……源區人民用實際行動換來了東江出境水質常年保持Ⅱ類以上的清澈答卷。

      這是一曲雙向奔赴的灣區和鳴。香港市民家中流淌的每滴水,都凝結著贛南兒女“不讓一滴污水入東江”的堅守;而源區百姓的生活變遷里,亦浸潤著灣區反哺的暖意:粵港聯合設立的生態補償基金,助力贛南建成多個生態濕地公園;深贛“水權交易”試點讓綠水青山有了“定價”,香港青年溯源團帶來的生態研學項目,正讓山間古村煥發新生。從“共飲一江水”到“共護一江水”,東江流域書寫著新發展理念下區域協作的鮮活范本。  

      六十年彈指一揮間,東江源頭仍見青山嫵媚、碧水長流。這泓穿越贛粵港的清泉,不僅滋養著大灣區的蓬勃生機,更映照著中華民族守護生態命脈的文明自覺。當思源亭前的草木又添新綠,我們聽見新時代的回響:一江清水永續,需要更多這樣的山河約定。 

      專家觀點

      縣域經濟生態化轉型的路徑探索

      贛南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孫劍斌 

      縣域經濟的生態化轉型,不僅是一場發展方式的變革,更是一場發展哲學的革命。當生態價值成為衡量發展的新尺度,當縣域協同突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桎梏,那些曾被視作“發展短板”的青山綠水,終將迸發出驚人的經濟勢能。在生態文明新時代,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破局點,正藏在生態協同的密碼之中。  

      重塑生態底座,夯實縣域生態治理能力。未來的縣域競爭,本質是生態治理能力的競爭。為此,縣域需通過明確目標、評估現狀、設計架構、逐步遷移、測試驗證、監控優化、生態合作、培訓支持和技術迭代等系統性路徑,有效重構生態底座,提升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競爭力。這一過程不僅需要科學規劃,更需長期投入和持續優化,以確保生態治理能力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重塑發展路徑,破解縣域經濟發展痼疾。縣域經濟長期面臨“小而散”的發展困境,而生態化轉型為其提供了破解之道。通過產業共鏈、設施共享、市場共拓等路徑,縣域經濟可以實現資源整合與協同發展。例如,相鄰縣域可共建清潔能源走廊、農業品牌聯盟,整合資源提升溢價能力;共建區域冷鏈物流中心、數字服務平臺,降低邊際成本;聯合設立生態產品交易中心,推動水權、碳匯等生態資源的跨區域流通。這些舉措不僅能夠打破縣域經濟的孤立狀態,還能在生態協同中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重塑制度體系,打破傳統行政區劃局限。生態功能區的真正困境在于“付出與回報”的空間錯配。為此,必須打破傳統行政區劃的局限,重塑利益分配機制,用制度創新打開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具體而言,需建立跨區域的生態補償機制,確保生態保護者獲得合理回報;同時,將生態保護納入干部晉升考核體系,激勵地方政府持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通過制度創新,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崛起的新路。  

      生態保護不是發展的對立面,而是縣域經濟轉型的戰略支點。站在“十四五”收官的關鍵節點,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必須跳出傳統思維定式,堅持生態優先、創新協同治理、強化共享共贏。唯有如此,才能在保護與發展的辯證統一中,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縣域現代化之路。這既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詮釋,更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總之,重構生態價值坐標系,既是縣域經濟生態化轉型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通過重塑生態底座、發展路徑和制度體系,縣域經濟將在生態協同中實現保護與發展的雙贏,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縣域樣本。 

     ?。ㄓ浾哧惡槊?nbsp;劉文烽 呂微)

    標簽:
    責任編輯:羅麗萍 顏英婷
    相關新聞
    我來說兩句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并遵守相關規定。
    你至少需要輸入 5 個字    昵稱:       
    特別說明:轉載內容(即來源未注明“晉江新聞網”或“晉江經濟報”的稿件)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即來源未注明“晉江新聞網”或“晉江經濟報”的稿件)侵犯了您的權益,請您來電或來函告知,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绵阳市| 固原市| 博乐市| 中卫市| 玛多县| 莒南县| 三台县| 正宁县| 屏东县| 枣庄市| 东安县| 肇东市| 武安市| 宜兰市| 南充市| 吕梁市| 施甸县| 洛宁县| 长宁县| 隆子县| 高尔夫| 赤城县| 密云县| 南投县| 友谊县| 拉萨市| 沧州市| 黄骅市| 吉安县| 九江县| 宁武县| 天峨县| 宁国市| 托克逊县| 天全县| 合作市| 巴彦淖尔市| 凤山县| 兴国县| 普兰店市| 格尔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