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qwegw"><source id="qwegw"></source></li>
  • <button id="qwegw"><input id="qwegw"></input></button>
    <code id="qwegw"><tr id="qwegw"></tr></code>
    <li id="qwegw"></li>
  • 您當前所在位置:晉江新聞網>> 網盟動態 >>正文

    AI領域“國字號”賽事為何“鐘愛”青島

    www.527704.com來源:青島新聞網2024-12-10 16:58我來說兩句
      

      12月5日至8日,2024年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第三屆全國人工智能應用技術技能大賽決賽在青島舉行。作為我國面向人工智能應用技術領域舉辦的級別最高、規模最大、參賽范圍最廣的職業技能大賽,也是本年度全國11項國家級一類職業技能大賽之一,該項賽事引發廣泛關注,來自全國各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30支代表隊、914名人工智能領域技能高手上演“巔峰對決”。

      本屆大賽上,青島選手表現“亮眼”。17支隊伍、34名選手參加全部5個賽項的比賽,15支隊伍在本屆賽事中獲獎,其中8支隊伍(包括5支職工組隊伍、3支學生組隊伍)獲得一等獎,涵蓋了全部5個賽項。

      “國字號”賽事吸引全國AI高手

      從智能制造的高效生產到智慧家居的便捷舒適,再到無人駕駛的蓬勃發展,人工智能正以其強大的力量,重塑著社會的各個領域。

      人工智能產業高速發展的背后,是對人才日益旺盛的需求。《2024年中國企業智能化發展人才需求調研》結果顯示,高達91.3%的受訪企業面臨人工智能人才缺乏的問題。亞馬遜云科技發布的最新研究也表明,中國企業愿意為具備相關技能的人才提供平均高出33%的薪資。

      人工智能應用技術領域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缺口,亟需一個技術交流和專業切磋的舞臺,借此還能選拔全國人工智能應用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樹立相關人才培養導向。鑒于此,全國人工智能應用技術技能大賽應運而生。

      “圍繞‘人工智能+’這一特點,大賽從最初聚焦智能感知,隨后拓展到具體場景下的應用,同時涵蓋關鍵技術內容,由此形成了一個完整且具有系列性的人才培養體系,以賽促學、以賽促培。設立該賽事的目的也是希望通過競賽機制,培養和激勵高技能人才,特別是青年一代,投身技能成才之路,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教育培訓部主任、機械工業教育發展中心主任陳曉明表示。

      這場“國字號”賽事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手同臺競技。遼寧隊職工組選手、國網遼寧電力的藺煥強今年首次參加比賽,“我參加的賽項是人工智能訓練師S,這個賽項考察工業應用場景下通過吊臂和小車實現模擬貨物搬運,考察選手的軟硬件調試、激光雷達模擬等綜合能力。”藺煥強表示,大賽對參賽選手的技術要求比較高,“我本身在工作崗位上對編程、數據分析等軟件應用較多,為了準備這次大賽,特意強化了自己在硬件控制、調試等方面的能力”。

      “我這次參加的無人機裝調檢修工賽項,比賽難度挺高的,考核的內容側重于人工智能和無人機相互結合的應用場景,和實際工作比較貼合,應用性也強。”湖南隊職工組選手、張家界航空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陳磊軍說,作為青年教師,通過比賽,了解人工智能應用領域最前沿技術,對教學來說有引導性和啟發性。

      “從第一屆520人參賽,到第二屆700多人,再到本屆賽事900多人參賽,三屆大賽參賽選手不斷增加,一方面反映了整個行業人才的規模和水平在不斷提升,高手越來越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家對賽事平臺的認可度在提高。”陳曉明表示。

      賽事賽項設置屢屢“上新”

      人工智能發展迅速,崗位對從業人員的技術技能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不少選手表示,這場賽事不僅是技能的比拼與智慧的較量,也是人工智能新技術的多維展示和智能推廣。

      這一點,在三屆賽事的賽項設置屢屢“上新”中也能得到印證:首屆大賽共三個賽項,分別是計算機及外部設備裝配調試員(智能傳感器技術應用)、計算機程序設計員(機器人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無人機裝調檢修工(飛行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第二屆賽事增加了人工智能訓練師(服務機器人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賽項;今年的賽項則增加至5項:智能硬件裝調員(智能傳感器與邊緣計算方向)、工業視覺系統運維員S、人工智能訓練師S、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S、無人機裝調檢修工。

      “產業發展愈發成熟、應用場景不斷更新、行業賽道更加細分,對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升級,我們的大賽賽題設置也更加‘人工智能’。”大賽總體專家組組長、天津大學教授王猛介紹,這次的5個賽項,每一項賽事都緊扣人工智能技術內涵和發展趨勢,考量的是綜合應用關鍵技術。其中,賽項一智能硬件裝調員,聚焦智能傳感器與邊緣計算,提升硬件效能;賽項二工業視覺系統運維員S,更專注人工智能視覺技術應用,突出智能視覺技術在“人工智能+”賦能產業升級中的作用;賽項三人工智能訓練師S,立足工業應用場景搭建,實現智能感知與決策;賽項四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S,融合工業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技術,突出人工智能技術在“機器人+”賦能企業“智改數轉”中的作用,提高生產效率;賽項五無人機裝調檢修工,則是圍繞飛行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服務低空經濟。

      賽項設置的變化,不僅體現在門類上,更體現在每一個賽項的技術要求上。“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裝配車間新到了一批原材料零部件,但這些零部件混裝甚至疊放在一起,如果用人工分揀,人工成本、時間成本都很高,但通過人工智能視覺技術應用,讓機器人擁有了能‘看’的‘眼睛’,再提前對零部件進行包括尺寸、形狀等各個維度‘精準畫像’,教會它們‘看’到之后如何識別、分類。”王猛介紹,這是本屆新設立賽項工業視覺系統運維員的考察重點,“當然,賽項今年新設立,也是因為此前的技術還不能夠成熟地完成這類操作。大賽對技術要求更具有前瞻性和引領性”。

      除了適應技術更新設立新的賽項,既有賽項的技術考察點也在不斷升級。無人機裝調檢修工的競賽難點考察從第一屆的顏色識別,到第二屆大賽時升級為“二維碼識別”,今年第三屆賽事再上難度——新增加了一些空中移動干擾,同時還需要實現“人臉識別”。

      算法、算力和數據,號稱人工智能的三架“馬車”,其中算法是靈魂。今年的智能硬件裝調員,在既有智能傳感器的考察部分外,更加突出邊緣計算方向,也是對高技能選手算法的考察。

      以賽促培,優化人才培養體系

      本屆賽場上,青島選手的表現令人矚目。5支職工組隊伍、3支學生組隊伍獲得一等獎,涵蓋了全部5個賽項。另外還有7支隊伍斬獲二、三等獎。

      17支隊伍參賽15支獲獎,這也是青島在該項賽事中取得的最好成績。

      為了取得好成績,青島市技師學院教師呂世軒跟搭檔石林煒做了充分準備,賽前兩人就各自分工,一個負責前期場景識別等,一個負責后程的集裝箱吊裝運送,并結合往年樣題和今年新考點,開展了針對性訓練。兩人也最終拿下了本屆大賽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S賽項一等獎第一名。“相較往年考題,今年大賽在軟件應用上展開升級,人工智能趨向程度更高,難度系數也更大,盡管有5個小時的比賽時間,但相對任務量而言,時間上還是蠻緊張的。”呂世軒坦言。

      來自青島市第二高級技工學校的教師高婷婷和搭檔高敏,同樣以賽場上的優異表現斬獲本屆大賽工業視覺系統運維員S職工組第一名的成績。機械設計制造自動化專業出身的高婷婷是一個“跨界”選手,“我是在工作過程中重新學習的工業機器人相關專業知識,其實,人工智能崗位對人才的要求更趨向復合型。”高婷婷表示,每一個單一賽項背后,都是多種技術的綜合應用,“就像工業視覺系統運維員S,從名字看關鍵詞是‘視覺’,是‘看’,但實際上‘看到’之后如何做選擇、進而完成設定任務,都是這個崗位需要綜合考察的”。

      獎牌誠然可貴,但辦賽的意義從來不只是辦賽。尤其是職業技能類賽事,不僅是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和職業技能競賽工作展示的“風向標”,更是一種行業領域的“強曝光”,引導相關產業人才培養的“重點關注”和培養模式的優化升級。

      陳曉明在采訪中直言,大賽將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與突破,選拔和培養高技能人才,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和人才支撐。同時,通過競賽,還會推動產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完善產業生態系統,提升整體競爭力和影響力。

      青島市技師學院的首屆大賽參賽選手欒虔勇告訴記者,第一屆賽事舉辦時,該學校尚未設立專門的無人機專業,選手都是機電一體化專業出身。不過隨著賽事的舉辦、產業賽道細分,該學校于2021年首設無人機裝調檢修工專業,目前擁有在讀學生120人。

      呂世軒也坦言,當下,人工智能訓練師崗位呈現“井噴式”的需求增長,大賽的舉辦讓更多職業院校明晰了該崗位職業的人才技能需求,對于此類高技能人才培養有了更加清晰的培養目標。

      當然,辦賽的意義不僅在于優化人才培養學科設置,也讓越來越多普通人對人工智能技能人才“改觀”。“我們希望通過舉辦大賽,實現公眾認知與政策引導。”陳曉明表示,當前人們對于人工智能的理解并不準確,但實際上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尤其是在工業場景下,要求技能人才不斷提升自己的數字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

      欒虔勇以自己曾參賽的無人機裝調檢修工賽項為例告訴記者,之前很多學生、家長把無人機專業理解成培訓機構短期培訓操作“飛手”,但實際上,這一賽項不光考察試飛操作,更多地是考察無人設備機載電腦編程、定位系統等高技術含量的熟練掌握,尤其是對口當前大熱的低空經濟。“大賽的舉辦,會讓更多人看到人工智能領域高技能人才未來的發展前景和可能性。”欒虔勇說。

      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全國人工智能應用技術技能大賽與青島一直頗有淵源。大賽的首屆賽事便是在青島舉辦,今年是大賽時隔4年重回青島。大賽對這座城市的“青睞”,背后是青島對人工智能產業的“情有獨鐘”以及對相關人才孜孜不倦的培養、布局。

      2019年,青島獲批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2022年,人工智能產業被納入全市重點產業鏈。2023年2月23日,青島市人工智能產業園(青島智算谷)開園,青島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正式上線,青島“海之心”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簽約。同年,青島又率先出臺全國首個市、區一體化支持人工智能園區發展政策,連續三年統籌5.3億元財政資金支持園區發展,帶動產業資源加速集聚。在青島,已經有超過500家行業翹楚企業紛至沓來,形成涵蓋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一核兩翼多點”產業布局初見成效,產業規模持續穩步擴大——2023年營業收入超過680億元,同比增長34%。

      今年,青島首次將“人工智能+”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由市政府主要領導出任人工智能產業鏈鏈長。同時,出臺《青島市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全面提升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發展能級。

      產業不斷提質擴容外,青島也十分注重加快構建與城市發展戰略相適應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截至目前,青島市技能人才總量為172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2萬人。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產業領域,青島不斷加大人工智能急需緊缺人才招引力度,鼓勵行業協會、企業舉辦人工智能展會、賽事活動等,強化人才培養和選拔。

      “大賽是傳播人工智能技術的重要平臺,也是技能人才培養和選拔的重要途徑。”青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劉學俊表示,2020年首屆全國人工智能應用技術技能大賽便是在青島舉辦,這次是大賽時隔4年重回青島。“下一步,我們將以本次大賽為契機,全力構建人工智能職業技能競賽體系,推行‘賽展演會’相結合的辦賽模式,加強技能人才素質整體提升,為青島市人工智能產業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劉學俊說。

      第三屆全國人工智能應用技術技能大賽賽項:

      ●智能硬件裝調員(智能傳感器與邊緣計算方向):聚焦智能傳感器與邊緣計算,提升硬件效能

      ●工業視覺系統運維員S:更專注人工智能視覺技術應用,突出智能視覺技術在“人工智能+”賦能產業升級中的作用

      ●人工智能訓練師S:立足工業應用場景搭建,實現智能感知與決策

      ●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S:融合工業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技術,突出人工智能技術在“機器人+”賦能企業“智改數轉”中的作用,提高生產效率

      ●無人機裝調檢修工:圍繞飛行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服務低空經濟

    標簽:AI|青島
    責任編輯:陳子漢 陳子漢
    相關新聞
    我來說兩句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并遵守相關規定。
    你至少需要輸入 5 個字    昵稱:       
    特別說明:轉載內容(即來源未注明“晉江新聞網”或“晉江經濟報”的稿件)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即來源未注明“晉江新聞網”或“晉江經濟報”的稿件)侵犯了您的權益,請您來電或來函告知,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定县| 金湖县| 茂名市| 阿勒泰市| 中西区| 泸州市| 玉树县| 泰宁县| 伊川县| 通山县| 凤冈县| 元朗区| 博客| 宜宾县| 疏勒县| 洛隆县| 临颍县| 米泉市| 怀远县| 宾阳县| 登封市| 陵水| 井陉县| 台湾省| 武安市| 灌云县| 乐至县| 水富县| 新兴县| 台山市| 博野县| 长治县| 三原县| 衡阳市| 永济市| 莱阳市| 凉山| 安图县| 遂昌县| 尤溪县| 哈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