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晉江市英林鎮柯坑村94歲離休干部張孫交家中,一疊疊報紙整整齊齊地放好。看報紙已經成為他每天的“必修課”,看到感興趣或者重要的,他就會把報紙的一角折起來,以便下次翻閱;院子里,是他精心打理的“植物角”,種了一些蔬菜和綠植。94歲的他,一直保持著樸實簡單的生活方式。“要多為群眾做事,要多注意身體。”這句話,他常常囑咐子孫后輩。簡單的話語,既是對后輩的要求,也是對后輩的關愛。
73年黨齡3萬特殊黨費
1947年就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張孫交,是晉江市商業系統的離休干部。今年5月中旬,張孫交鄭重地向黨組織交了3萬元的特殊黨費。
“想當初,入黨拼生死,是為了老百姓不再過苦日子;看今天,國家一天天強盛,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當初入黨的愿望基本實現了,我感到驕傲自豪!今年是建黨100周年,作為一名入黨73年的老黨員,我將平時節省下來的3萬元作為特殊黨費,一次性向黨組織交納,以表達對黨的敬意!”在紙上,張孫交動情地寫下交這筆特殊黨費的初衷。“
這筆黨費,父親念叨好幾個月了,從春節就開始惦念著。交上去后,他非常高興。”張孫交的三兒子張世雄說。
值得一提的是,當張孫交知道晉江市黨員互助協會幫助救助病困黨員的事跡后,他又再捐出1萬元給晉江市黨員互助協會。
“張老先生為人和善、公正,在村里很有威望。離休后,村里的大情小事他都積極參加,有時候村里有什么難事,他也會幫忙調解。”柯坑村黨支部書記張德時說,張老先生在生活上很樸實,卻非常熱心村里的公益事業,為柯坑村老人協會、柯坑小學、柯坑幼兒園等都捐過款。去年疫情暴發期間,張老先生還帶動家族捐款支持村里抗疫工作。
堅定不移 跟著黨走
雖然已94歲,但回憶起跟黨走的點點滴滴,張孫交仍記憶猶新。
1942年,在菲律賓的共產黨員張孫云回到家鄉晉江,組織群眾開展革命活動。在張孫云的影響和帶領下,張孫交開始參加地下革命活動,包括反抗抓壯丁、張貼革命標語等,還參加了塔頭萬人反“清鄉”斗爭等。
那時候是1949年5月1日,是塔頭村一年一度的“皇后媽生日”。塔頭黨支部借此機會開展反“三征”和武裝斗爭宣傳。外出工作的地下黨員紛紛回村,鄰近石菌、英林、柯坑、伍堡等地的一些地下黨同志也紛紛加入,張孫交就是其中一員。
為了保護群眾安全,塔頭黨支部組織了50多人站崗放哨、夜間巡邏。張孫交仍深刻記得,當天他參與了放哨的工作,在斗爭爆發前,他與地下黨其他同志還一起在村民家中吃了稀飯。
作為從那段艱苦歲月中走來的人,張孫交深感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沒有共產黨,沒有革命先烈的英勇奮斗與犧牲,就沒有現在的幸福生活。”
新中國成立后,張孫交曾在東坑鄉、英林供銷綜合社、安海通用廠、英林人民公社、深滬糧站、金井糧站等單位工作。“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張孫交堅定不移地跟著黨走,在基層的不同崗位默默耕耘、奉獻,直至離休。
一心向黨 鞭策后代
有其父必有其子。“父親一心向黨,他的革命精神和奉獻品德一直鞭策著我。”張世雄告訴記者,叔叔張孫注也是一名有著60年黨齡的老黨員。自己從小就受到父親和叔叔愛黨愛國、愛崗敬業精神的熏陶,立志要向父親和叔叔看齊。
張世雄1985年入黨,1995年參與過金井圍頭碼頭的建設,這是泉州第一個萬噸級對臺碼頭;2002年,他還參與了全國第一批國家中心漁港,即深滬國家中心漁港的建設。2006年,他還獲得“福建省勞動模范”榮譽。
“要多為群眾做事,要多注意身體。”這句話張世雄常記心中“,在工作上,父親會提醒我們,要盡職盡責,多為群眾做事、做實事,這是一名老黨員對后輩的要求。工作忙的時候,他也時常叮囑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這是一名父親對孩子的關愛。”張世雄說,父親這種樸實又熱心公益、愛崗敬業的精神,不僅讓自己受益匪淺,也鼓舞著年輕一輩積極向上。
出生于1986年的張娟娟,是張孫交二兒子的女兒,是金井衛生院的一名藥劑師。聽著爺爺故事長大的她,一直覺得成為一名中共黨員是一件很光榮、很驕傲的事情。2010年10月,張娟娟正式成為一名中共黨員,她激動不已。此后,她時刻以黨員的身份嚴格要求自己,每當單位組織黨員下鄉為困難群眾義診、送油米等活動時,她都積極參加。
新冠疫情暴發后,張娟娟是金井衛生院第一批下鄉給高風險人員測體溫的黨員。“我生長在紅旗下,應該要發揮黨員帶頭作用,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這是對長輩精神的傳承,也是作為一名黨員的責任和初心。”
據統計,張孫交和張孫注兩兄弟家庭里,共有中共黨員8名,黨齡相加達289年,他們均在各自崗位發光發熱,用行動詮釋著黨員的初心。
(記者_施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