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參加完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泉州基地授牌儀式之后,圍繞著新常態下的創業機會、傳統制造業的互聯網化、創業園的打造等問題,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院長助理、國內知名的創業學專家劉志陽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劉志陽表示,如今所說的創業不僅包括新開企業,還包括傳統企業的再次創業,以及社會創業。對于產業結構已經很穩定的泉州地區來說,傳統企業要想二次創業,首先要改變觀念,從“愛拼才會贏”進化到“會拼才會贏”。
創業園應是平臺而不是孤零零的場所
晉江經濟報:當下,全國各地都在打造創業園,為創業者提供發展平臺。在你心目中,理想的創業園應該是怎樣的一種形態?
劉志陽:理想的創業園應該包括創業基金、創業教育、孵化器、中介機構等在內,是一條完整的創業生態鏈。在這條生態鏈中,缺了某一個環節,都會對創業者的創業帶來不利影響。
以創業基金為例。對于創業者,在項目建設初期,由于很多想法、產品還處在不完善的階段,很難投放市場為創業者帶來直接經濟效益,此時,他們就急需各種創投基金的支持。對大部分創業者來說,如果沒有創投基金的支持,他們很經常就難以維系下去,創業項目可能就會胎死腹中。
晉江經濟報:按照這個評判標準,你如何看待當下遍地開花的創業園?
劉志陽:現在很多創業園仍然處在發展的第一階段,那就是為創業者提供一個場所。但事實上,創業者需要的是空間,是平臺,而不是孤零零的一個場所,通過這個空間或者平臺,他們能夠與創業生態鏈上的各個環節接觸,從而一步步走下去。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創業園的運營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打造空間,把創業生態鏈上的各個環節都吸引進來共存。不能單純盯著創業者、單純引進創業項目,不然創業項目是無法扎根生長的。
創業園要完成這種蛻變,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介入,引導創業園完成從場所提供到平臺打造這一進程。
制造業的再創業需要互聯網化
晉江經濟報:如今,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創業的環境是否也在發生變化?
劉志陽:是的,以前的企業家創業,更多的是靠市場、人口等要素驅動,而今后的創業肯定是要靠創新來驅動。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晉江企業家的創業可以說是無意識的創業。在這種創業歷程中,靠著對市場的敏銳把握,覺得哪種產品會熱銷就去生產銷售哪種產品,不少企業從小到大成長起來,甚至出現了行業的龍頭。但我們更應該看到,與此同時,還有數量更多的企業在創業的半路就失敗了。
未來的創業是有意識的創業。優秀的創業者不僅需要有實踐經驗,同時也應該接受一定的系統性訓練。如今的創業者所處的大環境與早前的創業者有很大不同,早前的創業者白手起家沒有任何問題,在他們所處的那個創業環境里,“天上掉餡餅的事”真的有可能發生,因為當時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尚未成熟,所以經濟轉軌期會有很多潛在機會。可隨著經濟體制不斷成熟,早期的一些做法已經行不通,此時,系統性創業訓練的作用就日益凸顯出來。
晉江經濟報:在你看來,以鞋服等民生產品為主的晉江企業要如何實現再創業?
劉志陽:傳統制造業要實現再創業,必須互聯網化,這是毋庸置疑的。
事實上,不管是對于傳統制造業還是其他行業,再創業的機會還很多。最簡單的一個辦法,就是從國外引進已經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新商業模式并加以中國化的改造,比如滴滴打車向UBER的學習、百度向谷歌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都做了中國化的改造。
至于鞋服等民生產品的互聯網化,其時有個非常好的案例:PPG襯衫。鞋服是標準化產品,標準化產品是最容易通過網絡傳播的。對于晉江的大部分鞋服企業來說,庫存那么多這本身就證明了之前的模式是有漏洞的。因此,PPG通過直銷扣除中間成本、通過打包銷售使得銷售簡單化的做法恰恰是晉江鞋服企業需要學習的地方。
PPG的失敗并不是因為其商業模式有問題,而是其在近乎瘋狂的擴張中忽略了對產品質量的把控。這點也給想要互聯網化的晉江企業提了個醒。
(記者_王志前 鄭翔 文圖)
創業者范志強:做農村電商要“接地氣” 2015-04-20 | |
中向性格的創業者更容易成功嗎? 2015-04-20 | |
創新谷許洪波:為什么2015創業進入‘百死一生’時代? 2015-04-13 | |
對話李一男:一位被光環籠罩的創業者 2015-04-08 | |
百恩百,做不賺差價、不燒錢的創業電商 2015-0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