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活晉江傳統制造業數據或是轉型關鍵
1998年以前,中國產業以吃穿用消費為主,是輕型化經濟,例如利郎、柒牌、安踏等品牌都是在這段時期建立起來的。1998年以后,內貿型經濟向外貿轉型,大規模城市建設興起,房地產成為居民消費中比例最大的部分。此時,輕型化經濟向重型化經濟轉變,在號稱“外貿黃金十年”的期間,諸多依賴外貿起家的中小微企業崛起,晉江品牌之都的地位在這段時間得到鞏固和發展。
然而,從2015年開始,在房地產好不好、外貿好不好、政府有沒有錢等諸多疑問的當下,吳曉波坦言,產業重型化將向“互聯網+新金融”轉型,“三駕馬車”向新實業、新消費、新金融、新城鎮化這“四大新動力”轉變已是大勢所趨。
隨著產業轉折點的到來,各種產業問題也接踵而至。過去的35年,“中國制造”模式走到了盡頭,傳統制造業所具有的土地、人力、稅收、環境這四大成本優勢全數喪失,在吳曉波看來,2015年將是多數大企業的危機年,它們將面臨生產模式危機、營銷模式危機、品牌危機、人才危機、資本危機、戰略轉型危機。
在產業轉折的當下,作為中國三個最重要的民營企業發源地之一,晉江經濟的好壞直接關乎中國經濟的走勢。如何在危機面前尋找機遇?如何讓傳統制造業轉型順利著地?吳曉波攜手晉江企業家丁鵬鵬、財經主編蘇琦進行了一場面對面的交流。
蘇琦表示,晉江30多年的工業發展,積累了國內外大量的生產數據、營銷網絡、供應商、渠道等眾多方面的數據資源。“這些數據是一個寶,如果晉江市政府能夠將這些數據資源進行收集、歸納、整合,形成一個大數據資源并將其盤活,然后打通與企業對接的渠道,在未來三五年勢必能夠提升晉江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蘇琦也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在傳統制造業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渠道的扁平化,讓企業的競爭將特別殘酷。這就要求企業要轉型升級,產品要有創新,要具有核心競爭力,還要主動創造需求,去迎合終端消費者的喜好。
晉江企業家代表喜得狼CEO丁鵬鵬則認為,“企業要轉型升級,首先要思想上進行轉型升級,要讓自己的思想先適應新常態。此外,在企業轉型中,資源性的平臺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需要把電子商務、鞋服、食品、建材等等的傳統行業融入到一個平臺中,進行資源整合,做到專業化的垂直電商平臺。”
“晉江這兩年受到的沖擊比較大,因為我們的傳統產業、渠道能力、平臺能力、制造能力都太成功,當這些能力要轉移到互聯網上時,卻變成了一種新的困難。”為此,吳曉波認為,轉型升級,產品創新、技術升級是一方面;傳統品牌是另外一方面,也是一種優勢,它適合持久戰,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把原有的優勢用互聯網的思維和能力進行重新整合和釋放,才能在互聯網+時代贏得累加實力,不然以前的經驗說不定就是一種阻礙。
高附加值產品將成新實業主流
在這些危機面前,吳曉波認為,未來中國制造業轉型的三個特征也是三個關鍵詞便是:專業公司、信息化改造、小制造。在他看來,所謂的“專業公司”,即在一個專業領域里扎根很深的公司,而全品類的公司發展將越來越難;所謂的“信息化改造”,則指企業運用信息化的手段改造內部所有的流程,包括供應鏈、生產線、OA、財務流程等,同時用信息化的手段改造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由此形成的第三個關鍵詞是“小制造”,“‘工業4.0時代的中國應該將注意力放在‘小制造’上,打造新實業。”吳曉波表示。
在新實業與舊實業的博弈中,吳曉波提出了一個大膽的預測,有四個字在中國將不再存在,即“價廉物美”。緣何有此論斷?吳曉波分析道,所謂新實業,其終端商品的定價必須要跟成本脫鉤,所謂脫鉤就是商品要有很大的附加值,不能再由成本加毛利去計算,這是新舊實業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水嶺。此外,新實業是由一個制造到消費的供應過程變成由消費者到制造商的一個反向過程。
基于上述分析,吳曉波認為,未來,好的東西一定需要好的價格,只有好的價格才有好的利潤,有了好的利潤以后才有好的創新,有了好的創新才可以源源不斷地推動產業的進步。
此外,吳曉波還推測,十年后,從事大健康、新材料、環保、大文化產業的企業家將備受人們尊敬。
(記者_蔡明宣 柯雅雅)
傳統升級 三產擴圍 晉江產業轉型提升全面加速 2014-12-24 | |
晉江產業如何尋找“新常態”下新機遇 2014-12-16 | |
晉江謀劃工業設計 更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2014-11-07 | |
新華社關注晉江產業轉型 鞋服止跌回暖 2014-09-25 | |
發改委官員:新型城鎮化要讓農民工市民化 2014-06-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