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四遇食品安全問題
在食品安全有保障的臺灣地區,三年四次卷入食品安全風波,味全可謂“不容易”。
去年11月,臺灣曾出現過一次類似的假油風暴,當時頂新屏東廠被查出替味全代工的21款橄欖油、葡萄籽油等調合油產品使用了問題油產品,隨后味全方面召開記者會坦承其21項食用油品使用了問題油產品,并主動下架這21款產品,啟動了退貨服務。在此次事件中,味全總經理張教華表示,問題出在了味全代工廠商頂新制油沒有嚴格管控原料,并聲稱味全也是受害者。
但僅時隔半個月,味全的奶粉又被曝出含對人體有害的抗憂郁劑、避孕藥、塑化劑等成分。一時間,味全的公信力遭遇前所未有的質疑。
時間回到2012年,同樣是味全乳制品在臺灣被檢測出含有阪崎腸桿菌。不過,在上述三次事件中,內地的超市并沒有接到廠家或相關部門要求下架味全相關產品的通知,部分奶粉只通過網絡渠道流入了內地地區。
這一次,對于再次陷入問題油事件,味全位于內地的總部杭州味全食品有限公司發表聲明稱,杭州味全食品的產品都是冷藏商品,包括乳酸菌等冷飲料,而這些食品不使用油品。此外,內地使用的物料與臺灣地區味全的采購都是分開的。
雖然杭州味全撇清了關系,但是通過網絡或者代理等渠道,味全問題油產品還是流入了內地市場,對于追查問題油和賠償消費者的問題,北京商報記者聯系了杭州味全,但該公司表示,一切以臺灣總部發聲為準,杭州味全無法提供回應。
管理漏洞層層揭開
臺灣味全公司成立于1953年,是臺灣知名綜合食品企業,研發生產乳品飲料、調味品、油品以及營養食品,并涉及超市及專業物流系統的經營。1998年,頂新集團以每股70元的價格并購了臺灣味全公司,獲得了該公司經營管理權。2001年,味全冷藏業務借由康師傅控股公司的協助,在杭州建廠,自此杭州味全食品有限公司成為味全位于內地的總部。
在業內人士看來,味全近年來頻頻出事,絕非偶然,且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暴露出味全在原料采購、上游企業以及渠道等環節存在管理漏洞。
味全在此前面對乳制品含有對人體有害成分時并未做出回應,乳業專家王丁棉介紹,如果存在抗生素等殘留,或許跟一些牧場違規用藥有關,其暴露的是對于牧場的監管不力;而早在2012年,有媒體報道味全奶粉吃出線頭和塑料片的問題時,味全則將其歸咎于渠道,認為是由于消費者從批發市場購買的味全奶粉與商場的味全奶粉的進貨渠道商不同,而這兩種渠道的產品在運輸過程和儲存方法上不同,導致奶粉品質出現差異,該解釋也一度飽受輿論質疑。
而對于去年11月被曝出的問題油,味全方面則解釋稱并不知道代工廠頂新制油時使用問題油。但是被問及頂新是否主動告知味全有進貨問題原料油,味全方面回應也十分含糊,只說有跟頂新簽訂合約,相信頂新的履約狀況。
“頂新和味全并不依賴供貨商的檢驗報告,通常會采取每批次留樣、抽檢的方式來確保安全,并且通常會與供貨商簽訂質量問題關聯后果賠償的協議,以后付款的方式對供貨商進一步約束。”食品營銷專家陳小龍介紹,所以頂新和味全出產品問題的概率相對較低,不過在嚴格檢測的條件下依舊被揪出使用黑心油,其背后必定存在人為因素。而此次,味全的問題油出現在原料進貨環節,一方面暴露出對于原料檢測的不嚴格;其次也不排除人為因素,故意降低檢測標準的嫌疑。截至北京商報記者發稿前,味全還未對該事件予以正面回應。
小伙伴無奈棄子
臺灣“地溝油”事件爆發后,味全公司股價遭遇重挫,兩日蒸發市值6億元。分析人士稱,“食品安全”是股市里的“黑天鵝”事件,且發酵時間較長,味全業績恐怕短期內很難修復,而這對于去年剛剛被康師傅拋棄的味全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據了解,頂新集團于1998年獲得味全的經營管理權后,1999年康師傅增持味全股份,持股比例達到19.96%。2001年康師傅再從味全集團手中購得味全冷藏業務板塊,并在杭州建廠。
康師傅當初的設想是希望能夠借助味全自身品牌運作能力和渠道做大冷藏業務,把味全發展成為康師傅拓展內地乳制品事業的主力部隊。不過,味全的發展并未達到康師傅最初的美好設想。有相關財務數據顯示,在經營業績上,味全每年的貢獻甚至不及康師傅年銷售額的1%。
于是,從2008年康師傅便開始剝離味全股份,直到去年7月,康師傅將其手中持有的剩余5.55%的味全股份全數賣給了自己的母公司頂新集團,徹底拋棄了味全。業內人士稱,味全業績不盡如人意是康師傅決心將其出售的根本原因,而味全頻頻觸碰食品安全紅線,康師傅也不得不多次出來撇清關系,這也促使康師傅“不愿蹚渾水”,選擇早日放手。
(記者 齊琳 阿茹汗 實習記者 張茜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