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聯旨在恢復證券業支付功能,方案醞釀半年之久
2014券商創新大會召開在即,外界最為關注的莫過于監管部門此次將以何種舉措激活券商創新動力。《第一財經日報》獨家獲悉,一個集結整個證券業力量的重磅方案在悄然醞釀半年之久后,即將面世。
一位接近證監會的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由中信證券
等幾家大型券商牽頭,集結了約30家一線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共同發起設立證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證聯公司”)的申請方案,已于上周正式報至證監會機構部,進入審核階段。這個聯網互通的平臺旨在恢復證券行業支付基礎功能,希望集結全行業的力量和資源,讓客戶資金在證券行業內部流動起來。
證聯公司功能與當前的銀聯類似,可以稱之為“證券版銀聯”。證聯公司的成立不僅對證券業將產生深遠影響,同時也會給當前整個金融行業
的支付格局帶來重大改變。
上述知情人士還透露,證聯公司擬在上海自貿區注冊,總股本接近11億元,主要經營范圍是證券行業聯網互通平臺建設、資金轉賬與電子支付結算服務、金融產品信息發布及交易支持等。
股東陣容豪華
阿里巴巴間接持股
“證聯公司在功能定位、組織架構、運作機制等方面非常接近國內銀行
卡支付清算運營網絡中國銀聯。”上述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成立于2002年的中國銀聯,功能定位是通過銀聯跨行交易清算系統,實現商業銀行系統間的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保證銀行卡跨行、跨地區和跨境的使用。其初創的85家發起人單位中,除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外,幾乎都是銀行,且沒有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同中國銀聯一樣,證聯公司也沒有控股股東,并采取市場化的運作機制,其首批發起人名單陣容華麗,除了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以外,均為一線證券期貨機構。
據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在作為發起人的董事和監事單位中,除了有中登公司外,中信證券、國泰君安、海通證券
、廣發證券
等國內前十大券商全部到齊,華夏基金、 博時基金和 天弘基金也位列其中,認購股份均為5000萬股(每股1元)。其余出資2500萬和1500萬元的非董監事單位還包括安信、中信建投等8家證券公司,嘉實、華安等5家基金公司,海通期貨、國泰君安期貨等4家期貨公司。
據了解,阿里巴巴在發起設立過程中表達了較為強烈的合作意愿,但最后并沒有被納入首批發起人,最后通過控股的天弘基金參股來間接持股證聯公司。
“未來不排除其他證券經營機構和第三方支付機構逐漸加入。”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在取得初步試驗效果和增強風控能力之后,可能會視公司未來發展情況分期分批逐步擴大合作機構范圍。
資料顯示,中國銀聯也是在2008和2009年,經過兩輪增資擴股,將注冊資本由16.5億元增加至29.3億元,銀聯股權結構變得更為分散,目前共有152家股東。
“中國銀聯連接的是消費市場,就能在十年間達到目前250多億的體量,以及曾經連續幾年超過100%的高速增長。證聯公司將要連接的是財富市場,未來的發展會具有很大的想象力。”一位金融行業資深人士評價。
恢復“造血”功能
“反擊”銀行業和互聯網
上述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證聯公司主要的功能定位是,作為核心平臺與各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之間進行聯網,連接證券公司等相關金融機構的客戶資金賬戶,以實現證券行業以及整個金融業的大聯網通用。
為了應對外界的激烈競爭,恢復證券公司支付等基礎功能迫在眉睫,建設證券行業統一的聯網互通支付平臺,以新的組織架構來恢復證券機構基礎功能,已成為行業共識。
對于“證券業為何做不大”的癥結,行業思考良多,其中不少聚焦在基礎金融功能缺失上。
2012年8月,安信證券、國泰君安、國信證券、海通證券、 興業證券
和中信證券六券商聯合發表署名文章,呼吁恢復證券公司支付、托管、交易等三大基礎功能,認為證券公司作為資本市場重要的參與主體,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建議恢復其基礎金融功能,在不改變證券公司客戶資金第三方存管的大原則下,可允許客戶資金通過第三方支付的形式實現廣義的支付功能。
記者注意到,在近日頒布的“新國九條”中,在談到促進中介機構創新發展時,特別指出:“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優化客戶交易結算資金存管模式。”
“壯大證券行業的根源還是要讓資金回流到證券體系,恢復它的‘造血功能’。客戶資金支付功能的缺失,限制了國內證券公司的產品創新能力。”一名非銀行金融分析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通過一個聯網互通平臺打通證券公司客戶資金的支付渠道,可以更好地便利證券公司客戶資金的安全自由流動,讓資金具有更多的應用場景,滿足客戶投資理財、資產配置等多樣化需求,是證券公司以新的組織架構來推動支付業務的有益創新探索。
“此前,國泰君安等券商也在積極布局支付功能,推動綜合金融服務,但畢竟是單一機構的創新,發展還是存在一定限制和瓶頸,而證聯公司的成立則是希望集結全行業的力量和資源,讓客戶資金在證券行業內部流動起來。”上述知情人士表示,證聯公司的發起設立,是在去年12月來兩次券業高峰會議中形成的動議。目前,證聯公司的設立申請方案已于上周正式報至證監會機構部,進入審核階段。
“這是證券業向銀行業和互聯網發起的一場猛烈反擊。”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責任編輯:DF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