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中國電力市場規模將超越美國和歐洲的總和,天然氣市場規模將與美國市場相近,這也倒逼中國政府加速開發新能源。
日前,全球市場研究與分析公司IHS發布研究報告稱,到2035年,中國電力市場規模將超越美國和歐洲的總和,天然氣市場規模將與美國市場相近,這也倒逼中國政府加速開發新能源。而對于預期高企的能源價格成本,IHS則認為,中國可以在不提高能源價格的前提下開發清潔能源資源。
新能源開發迫在眉睫
在過去的10年里,中國經濟蓬勃發展,增速遠超其他各國,其電力基礎設施的建設也獲得了良好發展,在同一時期內增長了3倍,其中增長主要來自于燃煤發電。然而隨著需求繼續高漲,當前環境問題和城市空氣污染問題已迫在眉睫,迫使政府不得不考慮采用更清潔的能源。
IHS最近完成了一項有關中國各省天然氣和電力市場未來發展趨勢的研究,研究報告名為《SolvingtheTangram》(中文翻譯《解拼七巧板》,探討了中國31個省各自的能源供應、需求、成本和價格將如何影響政策及中國能源行業未來的發展。
該報告稱,過去10年里,中國用電負荷增長顯著,每年新增80GW裝機容量,每四年新增的裝機容量相當于全球第三大能源消耗國——日本的現有電力裝機規模。由于燃煤發電在新增裝機容量中占絕大部分,電廠廢氣排放隨著用電負荷的大幅增長而導致中國很多地區的大氣質量嚴重惡化,公眾怨聲載道。
變化仍在繼續。IHS預計,經濟大環境下的結構性調整以及能源效率的提高將緩和未來電力需求增長。IHS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學分三種情景對中國各省市的市場進行預測,在經濟持續增長的情景下,2012年至2035年中國年均電力需求增速將為4.1%,僅為過去10年平均增速的1/3。但放眼全球,這一增長仍然十分強勁,因為需求的基數在不斷增大。到2026年,中國的電力需求較2012年翻一番,總電力負荷到2035年將會超越美國和歐洲的總和。
IHS認為,這意味著中國必須繼續投資建設新的電力供給基礎設施,同時開發多樣化的清潔能源技術,如燃氣、風力和太陽能發電。雖然這些新技術的成本要高于燃煤電廠,但是全社會不斷增強的環保意識將促使這些清潔技術快速增長,尤其是在沿海高收入省市。以天然氣為例,由于燃氣發電成本偏高并氣源短缺,目前其占中國發電量的比例僅為2%。但是新增燃氣機組的裝機將維持在高速,目前全國在建及規劃中的燃氣機組已經超過3000萬千瓦,與美國相當。到2035年,天然氣在發電領域的消耗量預計將增長10倍。
魚和熊掌可以兼得
許多人因此擔心這些成本偏高的能源在電力系統中的比例上升可能導致發電成本的上升,因此給電力價格帶來大幅上漲的壓力。然而,IHS的《解拼七巧板》研究表明,這些新能源和技術的持續滲透并不會抬高中國的平均發電成本。“燃料成本的上漲、能源進口依賴程度的上升以及人們對環境質量的日益不滿都是政府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對于投資者而言,更重要的應該是明白中國不應被視為一個單一的能源市場。”IHS中國能源研究主管及負責人周希舟表示。
中國的許多省份在人口、經濟規模以及電力系統規模上都相當于歐盟的單個國家或美國的一個州。例如,廣西省的發電裝機容量就幾乎等同于荷蘭全國的裝機容量;沿海省份江蘇的煤炭消耗量近乎等同于加拿大全國的煤炭需求。各省之間在燃料來源和價格上也存在巨大差距,例如,西北省份寧夏目前的天然氣零售價格幾乎僅為北京市的一半。
周希舟認為:“中國各省之間的能源市場將進一步分化,從中反映出資源稟賦、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
周希舟稱,“中國正在尋找一條能源發展之道,以降低電力系統對煤炭的依賴并更多地利用清潔能源技術,建立一個龐大的天然氣市場來確保充足的能源供給,同時還希望能保持能源價格不大幅上漲以推動經濟持續增長。“我們的研究表明,水電等廉價資源的持續發展將會抵消天然氣和太陽能等高成本發電技術帶來的成本上漲壓力,因此對清潔空氣的追求并不會導致電力價格上漲。對中國來說,魚與熊掌也可以兼得。”周希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