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人歡喜誰人愁
雙十一大促之下,電商笑哈哈,消費者眼挑花,而快遞則是跑斷腿。以圓通速遞為例,為了迎接雙十一到來的高峰,不僅將轉運中心進行改擴建,而且新增幾百臺運輸車。
盡管快遞業近年發展迅速,每年快遞量都接近50%的速度在發展,但是對如此大的快遞還是有些吃不消。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表示:“雖然雙十一快遞量大,但一周左右就會消化完,關鍵是快遞公司為此準備的車輛、場地和人工卻沒辦法用完即扔,有些場地的租期至少三個月,這顯然是巨大的浪費。”
對于參加大促的商家來說,參加大促也是件傷筋動骨的事。此前京東集團副總裁蕢鶯春表示:“為了雙十一,小商家們從每年6月后就開始準備貨物,通常都要備貨兩倍。而真正能夠賣出去的也就1到1.2倍,其余的貨物都銷不掉,這是一種浪費,也讓小賣家們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
以本次雙十一為例,數據顯示,富貴鳥品牌雙十一的銷售目標是3000萬元,而備貨價值則達7000萬元。知名男裝柒牌的目標銷售額為5000萬,備貨則達2億元。如果說大型品牌尚能承擔這樣的存貨壓力,而對中小品牌來說,這無疑是巨大的壓力。
除此之外,為了吸引更多的流量,很多商家還不得不掏錢購買流量。這顯然更利于大品牌,而對于小品牌來說,這是巨大的沖擊。
頻繁大促還能走多遠
業內人士認為,對于消費者來說,電商大促都意味著降價。現在的電商,幾乎每個月、每個季度都有不同類型的大促,而雙十一只是登峰造極而已。降價使得電商得以迅速崛起,但是這條路還能走多遠已成問題。
賈鵬雷告訴記者,中國電商的發展速度在全世界都是最快的,電商需要速度來支撐發展。但是問題也不能忽略,以雙十一來說,它就是把雙刃劍,雖然清除了很多庫存,可以沖量,但是過于集中的銷售,導致節前節后都缺乏訂單,這在零售業上也不是個好現象。而且,中國電商的發展還很不均衡,目前華東和華南電商表現尤其出色,但是其他地區則相去甚遠,這也是有待積極開發的新領域。
零點集團咨詢師徐興旺也表示,消費者的成長速度是很快的,作為網購主力的80后,之前由于收入不高,所以對價格比較敏感。但是隨著80后收入的提高,對價格的敏感性在降低,對于品質的要求也在逐漸提高,現在奢侈品網商的崛起就是一種例證。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表示,現在電商都在拼價格,目前這樣拼還有生存空間,但是難以長久。“因為網上比價很容易,很容易找到比實體店更低的價格。但是用不了幾年,差價就會逐步消失,如果不能提前轉型,就會像團購網站那樣倒掉一大批。”姜奇平建議,電商應該逐步嘗試差異化的產品、設計和推薦,通過差異化,才能有所溢價,才會充分發揮大數據、信息化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