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美國的“直補”政策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棉花出口國,在完備的棉花補貼機制保護下,美國棉花一直具有非常高的貿易競爭力。根據美國現行的農業法案,美國棉花補貼制度針對棉花生產、銷售、貿易均有相關的保證制度。
首先,生產環節包括直接補貼和反周期補貼,主要以棉農為補貼對象,其中直接補貼的補貼率為6.67美分/磅,范圍覆蓋基礎種植面積的85%左右。反周期補貼中,陸地棉目標價格為71.25美分/磅,當市場有效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直接支付與目標價格71.25美分/磅之間的差價。
其次,銷售環節上,美國政府通過農產品信貸公司向種植者提供抵押性無追索權貸款(CCC貸款),棉花種植者可以用尚未收獲的棉花作為抵押,從信貸公司取得一筆貸款,若監測的世界調整價格(AWP)低于貸款基準價格(陸地棉為52美分/磅),種植者可按貸款基準價格抵押給信貸公司,若不按期贖回,將由美國農業部統一拍賣,種植者不用擔心賣棉難的問題。
第三,貿易環節方面,當美國棉價高于國際棉價時,美國還可啟用特殊條款(step1降低貸款基準價、step3增加進口,平抑國內棉價),以保證美國棉花的貿易競爭力。(來源:中國證券報)
觀點
直補政策知易行難
有業內專家分析,美國的棉花補貼制度在中國未必適用。
原因有三:其一,美國種植以大農場為單位,超過6000萬畝棉田,僅有不足3萬農戶,農場主在銷售、消費環節甚至參政議政方面具有非常高的話語權;中國棉花種植除新疆兵團外,仍以小農種植為主,人均擁有棉花種植面積不足美國的1/10,不但減弱了對下游的話語權,也增加了直接補貼到戶的執行難度。
其二,美國棉花種植機械化程度高,成本可控。中國的棉花種植費工費時,特別在收獲環節主要仍以人工采摘為主,即使種棉收益相對穩定,但時間上的機會成本高,也很難吸引農村年輕勞動力。
其三,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農業補貼上的地位和承諾不同。中國承諾農產品遵循微量補貼原則,而美國棉花補貼遠超“微量”范疇,僅承諾逐步削減補貼規模。
東華大學教授顧慶良認為,棉農直補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操作起來有非常大的難度。補貼的標準如何確定?在何種情況下進行補貼?中國棉農的分散性和個體化會給棉農直補帶來很多困難。“棉農直補需要有一個很好的直補機制設計,而且必須全面考慮。”
業內人士認為,棉花直補在執行力度、補貼幅度以及最終目標方面可能很難達到理想的結果,涉棉政策在“后收儲”時代,可采取用“有限收儲”代替“敞開收儲”的方式,并在有條件的地區(主要是新疆)試點直補政策。推動棉花種植產業化的發展,并最終實現棉花產業向機械化、市場化、規模化發展,逐步完善棉花政策的長效機制。(記者_黃小環 蔡明宣 董嚴軍文圖)
國家紡織品檢測實驗室 首次承接淘寶業務 2013-07-23 | |
2013中國國際泳裝展8月舉行 2013-07-18 | |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紡織業需整體轉型升級 2013-07-16 | |
潯興海東青等上游企業有望“復蘇” 2013-07-16 | |
紡織鞋服研究生“晉江班” 可獲晉江市人才補貼 2013-0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