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六一”前夕,童鞋、童裝、玩具等兒童用品,都是各地質檢部門重點監測的對象。5月9日,北京市工商局公示了流通領域童鞋商品質量監測結果,有6家企業的相關產品因為標識、感官(外觀)質量、外底耐磨性、異味、甲醛超標等問題,被強制下架。在抽檢不合格的6個企業中,有3家童鞋企業來自泉州,包括奇酷(QKU)、永高人、ABC KIDS等。
近年來,類似的童鞋產品“質檢門”全國各地屢屢發生,特別是在每年的“六一”兒童節前后。那么,已經走上品牌化運作,在產品技術和研發上也不斷提升的泉州童鞋,為何屢陷“質檢門”?
多數不合格皆因小失大
據了解,這次北京市工商局對童鞋類產品的檢測項目包括:標識、感官(外觀)質量、影響穿用的缺陷、外底耐磨性能、鞋底硬度、鞋幫拉出強度等項目。
在這次檢測中,永高人的主要問題出在有異味、感官質量中幫底結合處不嚴實;奇酷的問題出在未注明鞋幫材料;ABC的問題出在材料標注有誤,鞋幫材料標注為:移膜牛皮革+織物,實為:牛剖層移膜革、合成革、織物混用。
“在這次抽檢中,泉州童鞋品牌的問題大都出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比如在鞋底和鞋面的黏合過程中,部分膠水滲出導致的感官質量差;吊牌上未標注具體材料,或對材料的標注不夠精確,這些問題不是出在產品的材料不合格或技術缺陷上,實際上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企業花了很多精力做品牌、做研發,莫要因為細節上的疏忽導致因小失大。”福建省童鞋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陳樹青表示。
標準缺失導致無據可依
實際上,除了這次北京市工商局的檢測,近年來,在國家質檢總局和地方質監、工商部門等針對童鞋的抽檢中,泉州不少品牌童鞋企業也屢屢“上榜”,除了感官質量、材料標注等出現問題外,部分企業也出現產品的耐磨度、剝離強度與標準不符合的情況。
對于這一情況,不少童鞋企業有苦難言。“童鞋行業的標準不健全,我們在生產時根本不知道要參照什么標準。”一位童鞋企業主向記者“倒苦水”。
據了解,目前市面上銷售的童鞋產品包括:兒童皮鞋、兒童運動鞋、兒童休閑鞋、兒童涼鞋、兒童時裝鞋、娃娃鞋、船鞋等。而目前童鞋行業的國家標準,僅有《兒童皮鞋》和2012年11月1日開始實施的《兒童旅游鞋》。在《兒童旅游鞋》標準出臺前,兒童旅游鞋主要是參照成人旅游鞋的標準執行,兒童皮涼鞋現在仍是參照輕工行業的《皮涼鞋》標準執行。
這就讓許多品牌童鞋廠面臨尷尬。比如兒童鞋,如果簡單按成人鞋的標準,生產出來的童鞋質地偏硬,鞋子的減震性、舒適度都會受到影響。為此,一些童鞋企業為生產出符合兒童健康和安全要求的童鞋,在廣泛咨詢了一些兒童專家的意見后,就嘗試對鞋底進行改良。這樣一來,“樣鞋”在抽檢時,一些數據參數就會因為偏高或偏低,導致抽檢不合格。
注重基礎管理的精耕細作
針對福建童鞋企業屢陷“質檢門”的問題,中國皮革協會制鞋辦公室主任路華表示:“泉州企業近幾年在品牌的運作上動作很大,市場的擴張也很快,但是,在快速擴張的過程中,對產品基礎管理花費的精力不夠,出現的問題都是很基礎的。”
“比如,產品的材料應該如何標識,這些都是有標準可以參照的,之所以還屢屢出現問題,就是對細節的把控不夠,接下來應該在基礎管理的精細化上多花些功夫。”路華稱。
國家皮革與制鞋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丘理建議,“在強化科技的同時,企業也需加強質量把控機制,并且在鞋盒包裝、吊牌上都應該明確地標明產品的使用面料和科研技術,避免技術與質量檢測結果產生沖突。比如,永高人等童鞋品牌,在童鞋產品上采用了一種‘果香技術’,結果導致產品在‘異味’檢測項目上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