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之砒霜、乙之蜜糖。銀行正持續反彈的不良貸款,或成為“不良”處置市場久違的“商機”。
銀監會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第三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4788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95%,較前兩季度上升0.01個百分點。
“2012年銀行不良貸款和企業應收賬款開始呈上升態勢,并可能在2013年成為較為嚴重的問題。”渣打銀行在一份題為《有分化,有差異,也有增長》(下稱《展望報告》)的2013年度展望報告中如是指出。
中金公司也在其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中稱,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是銀行不良貸款確認的高峰期,而中金公司模型預計2013年上市銀行合計新增不良貸款約為920億元。
當宏觀經濟下行催生不良貸款或將在2013年集中發酵時,另一頭,則是處置“不良”的市場參與者已經蠢蠢欲動。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12年下半年,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就與江蘇銀行、南京銀行、北京銀行、民生銀行、廣發銀行、浙商銀行以及國開行等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而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則“牽手”了華夏銀行、光大銀行、漢口銀行、湖北銀行、成都銀行、成都農商行等十幾家銀行,處置不良資產。
對于未來可能出現的大量“不良”,渣打銀行在《展望報告》中建議,2013年國務院需要考慮新的不良貸款解決機制。“可能將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出售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AMC)和其他資產公司處置,也可能會設立專門的地方投資平臺貸款解決機制,同時,有效的企業破產機制也能起到一些作用。”《展望報告》稱。
政策升級“未雨綢繆”
2012年2月,醞釀多時的《金融企業不良資產批量轉讓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由財政部、銀監會聯合頒布。在商業銀行“不良”出現反彈苗頭的特殊時期,此舉被不少業內人士解讀為監管部門的“未雨綢繆”。
某國有大行資產保全部負責人向本報記者表示,對于已經進行過多次政策性剝離不良資產的上市銀行而言,未來只能通過商業化收購的方式轉讓不良資產。所以,商業銀行一直希望能夠打通這個途徑。據他透露,這個《管理辦法》實際上已經反復討論了四五年,而選在此時推出一方面是時機成熟了,另一方面也是為不良貸款可能出現的集中爆發做準備。
根據《管理辦法》,金融企業可批量轉讓的不良資產包括金融企業在經營中形成的以下不良信貸資產和非信貸資產:按規定程序和標準認為次級、可疑、損失類的貸款,已核銷的賬銷案存資產、抵債資產,以及其他不良資產。
“各家銀行都比較關注這個處置‘不良’的新途徑。”上述負責人表示,隨著新政策的出臺,各家商業銀行也已開始緊鑼密鼓地制定具體的不良資產轉讓辦法。但他也指出,盡管《管理辦法》在政策上為不良資產轉讓開了新的口子,但由于在轉讓對象和轉讓內容上限制較多,進入到實際操作層面仍難真正實現商業化的“轉讓”。
根據《管理辦法》,批量轉讓是指金融企業對一定規模的不良資產(10戶/項以上)進行組包,定向轉讓給AMC的行為。而這其中的AMC包括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設立的資產管理公司。
“目前來看,由于缺少配套辦法,實際上能和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競爭的市場方還是缺位的,因此不良資產的轉讓市場仍被壟斷。”上述負責人稱。
由于市場壟斷的局面并未根本改變,不良資產轉讓也難以實現商業化定價。“就只有四家公司接手,如果轉讓的價格提不上去,銀行肯定寧愿自己留著慢慢處置。”
而在不良資產轉讓的內容方面,除了國有資產,《管理辦法》還規定不能批量轉讓個人貸款,包括向個人發放的購房、購車、教育助學貸款,以及信用卡透支等其他消費貸款。
上述負責人表示,目前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仍處于一個比較好的水平,再加上“批量轉讓”的限制較多,所以商業銀行大都還在觀望,并沒有真正開始大規模轉讓。
“不良”處置市場“回暖”
不管是監管政策的“升級”,還是不良貸款的反彈,種種跡象都表明冷清多年的不良資產處置市場有望回暖,它們或將迎來自上一輪政策性剝離后的又一輪“盛宴”。東方資產管理公司發布的《2012中國金融不良資產市場調查報告》(下稱《調查報告》)顯示,2012年商業銀行新增不良貸款規模將同比增長10%以內,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將達到1%~2%,商業銀行出售不良貸款及四家資產公司處置不良資產的規模均將小幅增加。
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9月末,全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從年初的0.94%微升至0.95%。其中,股份行從0.63%上升到0.7%;城商行、農商行則分別上升0.07個百分點和0.13個百分點至0.85%、1.65%。
盡管目前來看,不良貸款并未如預期的那樣出現大幅反彈,但這并沒有減少外界對于銀行資產質量憂慮。
某資產管理公司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銀行可以通過展期、借新還舊等各種辦法暫時從賬面上掩蓋不良貸款,但從關注類貸款的增長來看,銀行的信貸風險肯定是被低估了。
從上市銀行的財務數據來看,上半年末,16家銀行關注類貸款余額升至1.12萬億元,比年初增加了283.85億元。在三季報中公布關注類貸款規模的交行、浦發、興業、華夏四家銀行中,除交行三季末關注類貸款余額相比半年末略有降低外,其余銀行均現上升,其中跳漲最快的興業銀行三季末關注類貸款達79.63億元,相比半年末的70.35億元規模,在3個月里上升了將近10億元。
根據《調查報告》,多數資產管理公司受訪者認為,資產管理公司市場化處置不良資產的比例將進一步提高,同時,資產管理公司對商業銀行今年出售不良貸款的預期更為強烈,并將積極穩健地參與不良貸款的收購。
“商業銀行2012年不良貸款處置的緊迫性增強,近半數會向市場推出資產包,向市場推出資產包的本金規模多數在10億元以下和10億~50億元之間,資產類別以損失類、可疑類為主。”《調查報告》指出。
銀行再度“牽手”AMC
如果說銀行和AMC的第一次合作是在政策的推動下被動完成的,那么這次它們的再度“牽手”則更多是市場化的選擇。
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下半年,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就與江蘇銀行、南京銀行、北京銀行、民生銀行、廣發銀行、浙商銀行以及國開行等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而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則“牽手”了華夏銀行、光大銀行、漢口銀行、湖北銀行、成都銀行、成都農商行等十幾家銀行。
上述資產管理公司人士表示,由于不良貸款的大幅反彈,銀行處置“不良”的壓力也日漸增大,未來與AMC的合作必然會越來越緊密。
某股份行高管告訴本報記者,目前銀行的不良貸款仍處于比較低的水平,絕大多數銀行是可以自己處理的,但在一些不良貸款風險較為集中的地區,可能就需要資產管理公司的幫助了。
“去年下半年,某國有大行浙江分行就曾準備批量轉讓不良資產,已經組包并開始向資產管理公司詢價了。”該高管表示,除此之外,一些不良貸款較為集中的行業,如鋼貿、船舶,銀行可能也會考慮按行業打包轉讓。
“相比以前,這一輪銀行與AMC的合作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所加強。”該人士認為,過去兩者的關系只是不良資產的出讓方和受讓方,而隨著AMC的綜合化經營,現在兩者有了更多合作的空間。
以東方資產管理公司與民生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來看,除了不良資產交易和處置外,雙方還將在信用增級、資產管理、信用評級、資金融通、過橋融資、證券、信托、融資租賃,以及雙方為維護客戶關系所開展的其他業務方面有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