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新聞網7月26日訊 記者日前走訪福建省晉江市丹豪陶瓷有限公司時,該公司總經理王文進介紹,在建材市場相對萎縮的上半年,丹豪陶瓷通過利用3D噴墨技術等創新營銷模式,來穩定其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取得很好的成效。
記者了解到,上半年,受國際經濟形勢、國內宏觀調控及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晉江陶瓷業持續疲軟,生存壓力明顯增大。在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不少陶瓷企業也像丹豪陶瓷一樣,適時調整“戰術”,改善營銷策略。
對于習慣了“攻城略地”的晉江建陶來說,如今要在營銷細節上下功夫、出效益,也是行業形勢所迫。可喜的是,本地企業已經紛紛出招,以求在這場膠著戰中突圍。
新型營銷模式興起
丹豪陶瓷副總經理王俊濱向記者進一步介紹了王文進所說的新模式,“晉江陶瓷企業以生產外墻磚為主,市場主要集中在工程、樓宇等項目的外部裝修上。我們公司生產的3D瓷磚噴墨產品,主要應用于室內裝修。這款產品自今年初成功進入市場后,一直保持不錯的銷售成績。”王俊濱介紹,近期,他們察覺到了本土品牌巨大的市場空間,并將謀劃一個最佳的合作模式。
“本土知名品牌在全國各地有很多終端門店,在門店的設計上,更多人關注的是店內陳列的搭配和擺放技巧,卻少有人想到在內墻磚的使用上‘做文章’。”王俊濱介紹,利用3D噴墨打印技術,可以將品牌企業的logo、代言人圖像、公司理念等代理企業形象的元素打印到瓷磚上,并局部使用,“相比以往貼滿墻壁的海報,直接將這些元素融入到瓷磚中,更顯門店的大氣和雅觀,也更容易給顧客留下深刻的印象。”王俊濱認為,這種“借品牌打品牌”的營銷模式是雙贏的,但他坦言,這種模式還在探討中,其中的合作細節有待進一步考究。
此前,丹豪陶瓷還開發了一款用于產品推介的iPad系統,代理商可以用裝入該系統的平板電腦,向客戶生動演繹產品使用效果。“陶瓷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除了產品要創新,營銷模式也得創新,今年我們在創新營銷方式上有許多新的探索。”王文進告訴記者。
無獨有偶,福建華泰集團有限公司今年也在營銷模式上有不少新動作,TOB陶板全國學術交流活動走進湖南、山西、河南……在全國各地建筑設計院掀起了一輪陶板幕墻技術交流研討會高潮。TOB商學院第三期也于本月隆重開班,其培訓安排中,營銷管理類課程占據主要部分。
福建省晉江萬利瓷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華杰告訴記者,除了增加業務員,大舉進軍二、三線市場,該公司還在北京、上海、廣州建立了產品展示中心,“為了更好地將陶板產品推廣出去,我們還組建了一支陶板文化團隊,來宣傳陶板的藝術內涵。”陳華杰介紹,該公司還在廣州市中心免費幫一棟寫字樓進行外墻裝修,“我們幫他們免費裝修,他們幫我們免費打廣告,這棟寫字樓就是我們陶板產品的形象工程。”
陳華杰坦言,以往產品的推廣只要交給經銷商、代理商即可,“現在不一樣了,公司都要主動介入,探索一些新的營銷方式,并且將其傳播給各地經銷商、代理商。”
走差異化發展路線
“陶瓷生產技術不斷成熟,產品供應量激增,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制定適合企業的品牌戰略,讓品牌脫穎而出,是企業長遠發展的制勝關鍵。”中國戰略執行研究院相關人士嚴文明認為,針對現在陶瓷市場供過于求,產品趨向同質化的現象,企業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賣點,建立起獨特的個性品牌。“比如丹豪陶瓷,它生產的3D噴墨產品優勢在于具有逼真的圖片掃描能力,能產生獨特的藝術效果。將這個賣點推廣給消費者,特別是年輕的‘80后’群體,必然大受歡迎。”
晉江市陶瓷經貿行業協會會長蘇志文補充說,對于質量差不多的產品,消費者的選擇,已經不是單純地停留在品牌的選擇上,而是開始追求產品的感性價值,“所以,企業在策劃營銷方式時,要由市場轉向消費者心理,更多地關注消費者的需求。”
“有一些企業對于創新還不夠重視,不論是產品創新還是營銷策略創新,都非常重要。”王文進認為,創新不只是廠家需要,經銷商、代理商同樣要重視,“終端市場競爭如此激烈,要想把生意做好,特別需要運用一些管理、營銷的新方法,無論是產品還是營銷策略,都要走差異化路線。”
陳華杰則認為,陶瓷行業正逐步走向“精細化”。他建議,趁著這個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的市場“寒冬”,企業要及時做好策略調整和技術改進,通過系統的完善來提升綜合實力,“縱觀各行各業,做得比較好的企業,始終堅持產品的創新和服務模式的拓展,只有讓產品擁有核心競爭力,走上差異化發展路線,企業才能在萎靡的市場環境下生存與發展下去。”
“另外,企業要有清晰的品牌定位,做到讓消費者能夠長久地記住自己的品牌,無論是產品研發還是營銷模式,都要圍繞品牌定位去做。”陳華杰補充道。
記者觀察
建陶走向
全面化競爭
在本土龍頭陶瓷企業風風火火開展“營銷大戰”的同時,中小陶瓷企業卻顯得格外平靜,“現象背后其實折射出了殘酷的現實,那就是陶瓷行業在歷經了一段時間的‘寒冬’之后,已經開始洗牌。”業內人士分析。
該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陶瓷市場銷量顯得很平淡,一些企業甚至出現產銷失衡的現象,這對中小陶瓷企業而言,打擊是致命的。“相較于規模和實力較強的企業,中小企業在市場低迷的形勢下發展更為困難,他們沒有大企業雄厚的實力做后盾,更沒有眾多的網點和廣闊的渠道來為營銷做支撐。而生存下來的品牌企業也不容易,因為機器設備、生產能力、品種規格、花樣設計、產品質量都比較成熟,產品差異性不大,以致產品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
“其實今年也忙,但跟以往忙的事情跟心情是大不一樣的。”另一陶瓷企業總經辦負責人陳總無奈地告訴記者,以往是忙生產,煩惱的是訂單無法按時完成;今年忙是找訂單,煩惱的是這單做完沒下單。
“優勝劣汰越來越明顯,隨著陶瓷市場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陶瓷業已經走在產品、品牌、營銷策略等全面化內功比拼的道路上。”陳總如是感慨。
■記者 巫舒靜 王家煜
[編輯: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