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晚,《央視財經評論》邀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衛民和財經評論員章弘共同解析。
宅基地,怎么管好?
劉衛民:管好宅基地關鍵在于降低空置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衛民:從整個農村居民的住房管理上來講,特別是公共服務,確實還要在很多方面進一步地提高管理精細化程度。比如說,這次提出一戶一宅,有一個很大的出發點,就是要降低農村住宅的空置率。
從數據看,現在約有2.88億農村居民在城市務工,說明可能農村的閑置住宅基數較大;同時,近年舉家進城務工的農村家庭比例越來越高,所以這些公共部門面臨的工作量也會隨之變大,無論是精細化程度還是工作量,都是很大的挑戰。
章弘:一戶一宅要保護的是農民的居住權益
財經評論員章弘:由于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較大,甚至有四世同堂的現象。往往是第二代、第三代獨立之后,即使是在村里有宅基地,可實際上是在城里工作居住,這樣造成的閑置宅基地不在少數。這次強調農村的宅基地要一戶一宅,首先要把這些情況具體搞清楚,才能更好地保護農民的居住權益。
宅基地,怎么盤活?
華南農業大學國家農業制度與發展研究院院長羅必良:宅基地盤活還有很大空間
我認為,在宅基地使用權的開放上,不僅僅是現在村莊集體的成員權的概念,應該允許更多的有投資能力的主體進入到農村,跟農民來進行房屋租賃。在宅基地共同開發或合作來拓展農民的土地,尤其是宅地上的價格生成,讓農民能夠獲得土地的增值收益。我認為,在宅基地的使用權的盤活上面還有很大的空間。
劉衛民:盤活閑置宅基地不能“踩紅線”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衛民:盤活閑置的宅基地,我還要再強調一點,除了盤活以外,不要忘記另外一個詞,就是規范。
也就是說,在盤活閑置宅基地的過程中不能“踩紅線”。比如20年租期,如果按年來交租,可能是一種租賃行為。但如果說20年一次性付清,可能就是20年的使用權的交易。所以,無論是普通城市居民還是機構投資者,一定不要踩紅線,否則商業利益,包括個人的居住權利,沒有辦法得到完整保護。
章弘:盤活宅基地思路更要活
財經評論員章弘:盤活宅基地過程中,思路要放活。
比如說在江蘇有個地方叫洛陽鎮。當地村子閑置土地特別多,村集體跟一個機電公司進行協商,讓機電公司落戶在這。可是公司又沒有那么多錢,怎么辦?村集體就以這部分土地入股,拿到了這家公司836萬原始股。結果這個公司經營得非常好,上市了以后市值達到將近2億人民幣。所以,要把宅基地盤活,其實可以想很多辦法。雖然農村土地現階段跟國有土地、城市土地同權同價,可能還有一段時間和距離,但今后可以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劉衛民:宅基地要以保障農民居住為根本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衛民:宅基地、宅基地,首先是宅,保證農村村民的居住權才是根本。
無論是一戶一宅,還是這次提出來要逐步地化解一戶多宅的現象,還是對于那些土地用地的確緊張、達不到一戶一宅的,我們也要想盡辦法,竭盡全力讓農民住有所居。同時,不管如何降低它的空置率,盤活它的資產,農村居民的居住權,尤其是在當前新型城鎮化的大背景下,只有規范使用宅基地,才是村民居住權有兜底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