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提公積金繳納首付款
“刺激改善型需求,大戶型產品去化將加快”
政策:晉江市政府要求,認真落實住建部、財政部和央行聯合發布的《關于切實提高住房公積金使用效率的通知》和省、市已出臺的房地產政策中關于公積金提取使用的措施,發揮公積金購房扶持作用。
對購買首套房、首改房的職工,允許提取住房公積金用于繳納購房的首付款。在辦理購房合同備案時,由建設單位提交申請,延緩提供首付款資金繳交證明,房屋登記機構按照容缺預審先給予備案。公積金管理中心憑房屋登記機構備案的購房合同為職工辦理公積金購房提取業務,以轉賬方式轉入建設單位在銀行開設的監管賬戶充抵首付款。
解讀:去年9月,泉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出臺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其中,包括購買首套房、首改房的職工允許提取公積金,以轉賬方式轉入售房單位在銀行開設的監管賬戶內,以補充首期款。但此次新政提到的公積金可提取補充首期款,并不是充首付。
此次“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對購買首套房、首改房的職工,允許提取住房公積金用于繳納購房的首付款”,并給出具體辦理流程。
允許提取公積金繳納首付款,將給購房者帶來什么影響?舉例來說,某職工在晉江市區買了一套總價100萬元的房子,公積金賬號內有10萬。如按首付比例20%計算,該職工僅需付首付款10萬元,再提取10萬元公積金。
“允許提取公積金繳納首付款,將刺激改善型需求的釋放。”張萌認為,目前,晉江市場上的大戶型產品庫存較多,該政策的出臺,將有利于大戶型產品的去化。
馮志軍認為,此次“實施意見”,允許提取公積金繳納首付款的政策受到業內人士的高度關注。“這一政策讓不少企事業單位的職工受益,特別是有換房需求的。”
購買精裝房可享雙重補貼
“財政補貼時間延長,鼓勵開發精裝房”
政策:在執行《晉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進一步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財政購房優惠的基礎上,對購買精裝修新建商品住房面積144平方米以下的個人,晉江市財政給予1%購房獎勵(補貼總額不超過3萬元);購買精裝修新建商品住房面積144平方米及以上的個人,晉江市財政給予1.5%購房獎勵(補貼總額不超過3萬元)。
本意見自2016年5月1日起至9月30日有效,個人在晉江市范圍內購買符合條件的房屋,可享受相關財政購房補貼。
解讀:今年年初,《晉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進一步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要求,給予個人購買商品住房適度的財政補貼,財政補貼分為1月1日起至3月31日和4月1日起至6月30日兩個時段。數據統計,備案符合購房財政補貼的一手商品住房共3300套左右。在多項利好政策刺激下,晉江一手商品房簽約面積44萬多平方米。其中,住宅簽約面積38萬多平方米,同比大漲近50%。一手商品房簽約面積和住宅簽約面積,高于石獅及泉州六區,排在泉州各縣市區首位。
此次,晉江市政府對先前的財政補貼政策進行補充,提出要進一步落實財政購房補貼政策。
目前,財政補貼政策第二時段已經開始,時間為4月1日起至6月30日。按照“實施意見”的政策,4月1日至6月30日期間,購買精裝修新建商品住房,將享受兩項補貼政策。具體來說,購房者購買精裝房,144平方米以下,除了能享受原來購房總額1.5%的財政補貼外,還可享受1%購房獎勵(補貼總額不超過3萬元);144平方米以上,除了能享受購房總額2%的財政補貼外,還可在享受1.5%購房獎勵(補貼總額不超過3萬元)。
此外,從7月1日至9月30日,此前的購房買商品住房財政補貼政策結束。購買精裝修新建商品住房的獎勵政策,按“實施意見”執行。
“此項政策,延長了購買商品住房財政補貼時間。另外,政策目的也在于鼓勵開發商開發更多精裝房產品。”張亮認為。
業界
新政提振人氣
市場走勢向好
作為今年年初大禮包的延續,此次“2.0”升級版的推出,引起廣泛關注。比起此前的大禮包,這些新政惠及了更多的購房者。
“這一政策的出臺對于晉江房地產市場有積極意義。第一,從中央到地方,樓市利好政策頻出,各類寬松政策集中,可能會使得房地產市場面臨一個非常好的購房時機。尤其對于二套購房者來說,最佳的購房時機恰是在這個時候真正來臨。第二,在第二季度,出臺這個政策,會使得購房者的信心繼續提振。尤其是一些有改善購房需求的群體,更會在這個時候積極入市。”張萌認為。
“‘實施意見’大體來說,還是一個指導意見。”張亮認為,其中,具體的政策還需要實施的細則。如果這些政策執行,將極大提振地產業界和購房者的信心。“一季度,晉江房地產市場迎來了‘開門紅’,在多重利好政策的疊加影響下,這種‘量升價穩’的走勢有望延續。”
馮志軍表示,如果這一系列利好政策落地實施,將增強購房者的信心,釋放市場購買力。
因此,張亮建議:“目前的購房政策環境比較寬松,貸款利率處于較低水平,樓市價格相對平穩,是一個適宜出手的時機。”他說,對于剛需性客戶來說,主要是結合自身能力,綜合考慮好地段、戶型、價格等因素;而對于投資者來說,不動產一直都是首選。
(記者_陳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