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qū)制不再封閉引熱議
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guī)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出臺。在這篇近萬字的長文中,最受輿情關注的大概是這一百多字:“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qū)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qū)。已建成的住宅小區(qū)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解決交通路網布局問題,促進土地節(jié)約利用。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設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級配合理的道路網系統(tǒng)。”
住宅小區(qū)不再封閉,唱著“我家大門常打開”的歌兒拆掉自家小區(qū)的圍墻成了大家伙關切的焦點。“治安誰負責?”“以后小區(qū)樓下不斷有車輛路過,大家是不是也別睡覺啦,可以起來嗨!”“公攤面積30%已經哭暈在小區(qū)的路上”這些評論紛紛上了頭條。
■網友提問:我們小區(qū)里那點路,拿出來“塞牙縫”都嫌窄吧?
■數據解讀:每位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市民,都有種出行難、停車難的痛感,根據高德地圖的測算,目前上海市城市道路(包括內部路、未鋪設道路和上下線分離道路)約為4.56萬公里。相比之下,上海市道路總里程為1.78萬公里。而在多出的2.78萬公里道路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內部路”,即包括各個小區(qū)、高校的內部道路。由此可見,如果能將“內部路”中的一部分釋放出來,將會為城市交通注入很大的流動性。
■網友提問:公攤面積30%的哭暈在小區(qū),花了錢現在說上交就上交?
■專家說法:上海交大社會認知與行為科學研究院教授蔣宏認為,首先不必斷章取義,文件里提到的是“原則上”等于設置了邊界,為可能引發(fā)的沖突和矛盾留足了緩沖時間。其次,實踐還要經過檢驗,在小區(qū)開放的過程中,涉及很多物權界定、管理權限、資金來源等問題,這些都需要有大量基礎性工作墊底,很難“一刀切”解決。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表示,開放小區(qū)的問題要分類處理,比如文保單位、大學、醫(yī)院等機構的道路能完全開放嗎?一旦實施,交通問題可能解決或緩解,但隨之而來的其他問題也必須配套解決。“其實,解決交通的基本思路是發(fā)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車,而不是搶占其他空間資源,畢竟空間資源永運是有限的。”
■網友提問:小區(qū)開放了,大家以后都能去星河灣擺燒烤攤了嗎?
■專家說法:記者采訪發(fā)現,對于開放小區(qū),公眾最擔心的還是治安問題。清華大學教授沈陽認為,歐美的大學、小區(qū)基本都沒有圍墻,這一方面是思想開放的體現;另一方面是他們的樓棟安保比較到位。比如一些國外大學,進樓上幾層全由你的ID卡決定,你的權限只能到二層,則三層的門就沒法刷開。中國小區(qū)是大門看得嚴,里面松得很。所以,要拆墻,需要優(yōu)先強化建筑物進出的安全性。
中國城市規(guī)劃學會秘書長石楠認為,開放小區(qū)既涉及小區(qū)業(yè)主權益的維護、物業(yè)管理的升級、治安與配套設施的跟進等問題,仍需在制度上與法律上出臺配套政策,也需要根據小區(qū)所在地段特征妥善處理開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