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樓市進入“互聯網元年”以來,房地產市場生態鏈上的每一環節幾乎都與互聯網緊密掛鉤,包括項目開發、營銷銷售、物業服務各個方面,均納入“眾籌”“花樣營銷”“智能化”等多類互聯網元素,大房企開啟轉型模式,小房企紛紛緊跟。
對此,任志強現場炮轟“真正做房地產的我沒有看見轉型了”。
他舉萬科為例,轉型的收益加起來才100億,可是今年銷售額卻超過2500億,轉型成果何談。當有評論表示“致力于轉型的房企50%收益都要來自于非地產行業”,任志強回應稱非地產行業本來就和地產沒有關系。
“很多人講半天互聯網+,卻沒搞清楚到底是互聯網加房地產商,還是房地產加互聯網的本質問題,”他炮轟道,“互聯網的東西都是虛擬的東西,一定要嫁接在實體的東西上,然后才能把人與人互聯互通,所有的都有基礎,都要有根,根就在房地產。不管互聯網能夠幫助解決多少問題,但是互聯網蓋不出房子來,房子還要靠建筑工人去建起來。”
互聯網之熱帶來兩個房地產現象:一是眾籌,二是虛擬看房。面對興起一兩年卻已蔓延至各個角落的眾籌熱,任志強對目前國內還未出臺相應法律,以至于業內經常出現詐騙案表示擔憂。
而虛擬看房,他表示早在七年前美國就已經有了,由于美國除了新建房可用期房交易,預售和其他的房子都必須是裝修好的,800萬套房子中可能有700多萬套是二手房,新房比例非常小。
他表示虛擬看房對市場的影響微乎其微,“真正用這種技術產生交易的不到20%。最能產生交易的是什么?還是價格。”
此外,談到當前90、95后崛起、租房成為一大趨勢,形成對新房市場的擠壓,任志強表示,所有的租房房源從哪兒來是一個問題。“德國是所有發達國家里面住房私有化率較低的,大約占到46%左右。
換句話說,50%以上人是租房子的。但是房子從哪兒來呢?德國最重要的是租房合作社,其中17%是政府提供的房源,類似于像保障性住房;還有一大部分是機構提供的房源,比房地產公司、基金公司等等;其中更重要的是40%多是個人提供的。”他用德國的例子來說明,不存在憑空的租房房源,租房仍需要買賣房市場這個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