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午后,陽光暖洋洋的,孫家老宅新漆的月白色院門被叩響三聲。75歲的老人起身,熟練地按下玄關處的智能門鎖,迎接前來參觀的鄉鄰。孫女幫著老兩口把老房子改造竣工以來,這座常德市鼎城區山坳間的兩層小樓迎來了無數客人。
“這是孫女的孝心,也是我們的福氣。”說起孫女孫琴(化名),老人臉上是掩藏不住的驕傲之情。
毛坯房里的溫暖童年
半年多前,剛從深圳辭職的“00后”女孩孫琴,拖著28寸行李箱站在童年最熟悉的“灰房子”前。剝落的墻皮下,紅磚縫里鉆出幾簇倔強的野草,二樓窗框歪斜著,像老人缺了牙的笑。7間空蕩的屋子里,唯一鮮亮的色彩是墻角破舊的獎狀,那是她小學時全縣作文比賽一等獎的憑證。
20多年來,200平方米的毛坯房始終保持著原始樣貌,電線如蛛網般裸露,冬日如冰窖的衛生間,以及那扇永遠關不嚴的木頭院門。但正是這處有些破舊的老房子,庇佑了孫琴的整個童年。
“是爺爺奶奶將我撫養長大的,我有能力了,就想回報他們。”與父母聚少離多,孫琴從小跟隨在爺爺奶奶身邊,與兩位老人的感情尤其深厚。
2024年8月,孫琴拿出存著自己所有積蓄的銀行卡,盤算著為爺爺奶奶重新裝修老屋。兩位老人推拒,“留著當嫁妝多好”。孫琴把手機相冊里的設計圖一張張翻給他們看,無障礙衛浴、全屋地暖、智能安防系統。“你們不要再拒絕了,我要把春天給你們種進老屋里。”孫琴說。
老屋成熱門參觀“景點”
這個文靜的女孩展現出驚人的爆發力,為了省錢,改造期間,孫琴每天清晨5時起床開始忙碌,蹲在露臺測繪采光、與工人反復試驗外墻保溫層配比、攥著卷尺在未干的水泥地上標記防滑紋路。施工隊長都感慨,“這個小姑娘舍得吃苦。”
為滿足爺爺腰椎手術后的康復需求,樓梯踏步高度從18厘米調整為16.5厘米;廚房吊柜下沿距地1.4米,正好是奶奶抬手可及的高度;院門銅環的直徑,也特意從6厘米縮減為5.3厘米,這是她測量老人手部握力后確定的最佳尺寸。
“以前我的記憶里,家里總是很少來客,現在爺爺奶奶家經常有親戚朋友參觀做客。”孫琴說,返修前老屋破舊,客人隨便在家里走兩步腳底都是灰。現在,一向不喜歡張羅的奶奶開始呼朋引伴來家里做客,總是不厭其煩地講述孫女的好。
傍晚,孫琴正調試著家里新裝的家庭影院,選了爺爺奶奶最愛看的戲曲頻道,夕陽斜斜地照進屋內,暖意漫過三代人的光陰。
(記者 田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