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態化+嚴審核 IPO堰塞湖穩步消化
4月份,證監會發審委單周審核的IPO企業數量在13-15家之間,被否企業有所增多。1-4月,過會企業達139家,而被否企業達18家,與去年全年總量持平,過會率有所下降。
業內人士表示,去年11月以來,發審委以平均每周審核10家的節奏穩步消化排隊企業“堰塞湖”。截至4月20日,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607家,其中未過會569家,而截至4月6日和13日的未過會企業分別為597家和584家。同時,監管部門注重把控上市公司質量,對申請IPO的企業進行嚴格審核,防止企業“帶病過會”。
過會率下降
公開信息顯示,1-4月,證監會發審委共審核169家企業首發申請。其中,通過139家,未通過18家,取消審核2家,暫緩表決5家;過會率約為82.24%,低于去年同期的94.81%,也低于2015年、2016年的水平,這兩年分別為92.28%、91.21%。
業內人士指出,根據以往經驗,通常一季度由于補充年報、春節長假等原因,新股發行速度會放緩,但今年一季度的整體節奏并未放緩。同時,過會率有所下降,反映出監管對上會企業的審核趨于嚴格。
此外,從核發批文的情況來看,1-4月,證監會共核發14個批次的批文,涉及148家企業。其中,除1月6日、2月10日、2月17日核發批文涉及的企業分別為14家、12家、12家外,其余11個批次涉及的企業均為10家。同時,核發批文的速度正在加快。在拿到批文的企業中,有的從過會到核發批文僅相隔4天。
對于IPO,上交所發行上市中心執行經理顧斌公開表示,一季度基本按照去年最高速度發行,每月大概有50家上市,每周有10家。預計全年IPO突破500家,融資金額超過3000億元。
證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20日,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607家,其中,已過會38家,未過會569家。未過會企業中,正常待審企業509家,中止審查企業60家。
業內人士認為,“IPO堰塞湖”正在進一步消化,按照目前的發行節奏,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即可消化排隊企業。
嚴審業績和持續經營能力
公開信息顯示,1-4月IPO審核被否的18家企業主要在業績下滑、關聯交易、獨立性缺失、持續盈利能力存疑、募集項目堪憂、規范運作等方面存在問題。
由于業績下滑、持續經營能力存疑而被否的企業有7家,包括震裕科技、華光焊接、日豐電纜、華龍訊達、思華科技、歐維姆和新水源景。其中,華光焊接2013年至2015年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5.7億元、4.89億元和3.65億元,呈下降趨勢。華龍訊達2013年至2015年扣非后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1571萬元、1664萬元和2211萬元,2016年1至6月僅為447萬元。兩家企業均被要求進一步說明報告期內經營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和合理性以及風險。去年以來的IPO被否企業中,有20家企業被質疑缺乏持續經營能力。
除財務問題外,企業是否規范運作也是IPO審核中的重要考量因素。南京圣和藥業被否的原因是沒有披露一項刑事案件涉及的商業賄賂問題。此外,數據造假、客戶單一、環保問題等均可能導致企業的IPO申請被否。
新股上市后漲幅收窄
Wind數據顯示,新增上市企業平均累計漲停板總個數在去年二季度曾達到14.57個的峰值。其后,隨著IPO審核的常態化,平均累計漲停板總個數呈下降趨勢,今年一季度為11.3個。
廣證恒生分析師袁季表示,今年以來,新股發行上市后平均累計最高漲幅為380%,而去年三季度為547%。如果IPO審核的態勢短期內不發生改變,則未來新股上市后的溢價率將逐步下降。當然,收益率在個股之間會出現分化,優質企業仍會受到市場更多的青睞。
(記者 徐昭)
IPO申報前定增“一票難求” 誰在押寶IPO項目 2017-04-21 | |
IPO發審提速與強監管并舉 規范性成關鍵指標 2017-04-07 | |
1月全球共60家中企完成IPO 同比增加757% 2017-02-23 | |
IPO審核愈發嚴格 1月份通過率為83.33% 2017-0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