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爭相逃出殼股 炒殼邏輯發生變化
探秘
炒殼邏輯發生變化
舉牌與炒殼是一種明顯的制度套利,并購重組已成為部分上市公司實現市值神話和盈利增長的重要手段。
今年9月9日,證監會對外發布實施修改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相對6月17日發布的公開征求意見稿,進一步彌補了監管漏洞,完善了配套監管措施,取消重組上市的配套融資,提高對重組方的實力要求,延長相關股東的股份鎖定期,遏制短期投機和概念炒作,加強了對重組相關方股份鎖定期、重組上市認定標準的規范。被譽為“史上最嚴”的重組新規徹底改變了投資者對重組的炒作預期,“炒殼”的熱情受到打擊。
從意見稿出臺到目前,據北京青年報記者不完全統計,重組失敗的公司已達百余家。業內人士認為,在如今的監管環境下,一方面,由于監管對重組項目的審核趨嚴,原來一些鉆空子、質量不過關的項目通過審查的難度很大,私募埋伏殼股的套利空間被壓縮,而且時間、項目上不確定性變大;另一方面,原來私募買的有些股票雖然最終沒有重組,但在之前“炒殼”盛行的環境下,受到預期推動也會上漲,現在這種因為預期而上漲的空間大大壓縮。
格上理財分析師表示,國內股票市場供給受限,殼資源有其投資價值,但隨著監管趨嚴、個股退市渠道的放開,殼資源不再遍地黃金,只有那些真正涉及產業整合背景、有基本面支撐且滿足并購重組認定標準的殼股票才具有投資價值。“今年中概股回歸受阻,證監會收緊重組政策,一些短期投機和概念炒作的殼資源遇冷,也給市場異常火熱的炒殼行為持續降溫,私募作為市場價值發現者之一,也在不斷追尋真正具有投資價值的殼股。”
趨勢
中科招商囤殼被重創
在今年的炒殼潮中,對業界震動頗大的是中科招商囤殼模式的終結。
對于早先登陸新三板的私募基金來說,掛牌——圈錢——投資——做大市值——再圈錢——再投資被認為是“一本萬利”的買賣。今年5月27日,新三板對私募基金管理機構新增8個方面的掛牌條件,其中所增加的限制條件成了A股囤殼模式的大殺器。這些限制條件包括管理費收入與業績報酬之和須占收入來源的80%以上、私募機構持續運營5年以上、募集資金不得投向滬深交易所二級市場上市公司等。
數據統計顯示,自去年3月登陸新三板后,中科招商兩輪定增合計募資85.42億元,再加上掛牌前的4.95億元現金定增以及2015年5月的10億元定增,中科招商合計募資超過百億。自去年6月股市深度調整以來,中科招商通過旗下子公司中科匯通股權投資基金逆勢舉牌了16家A股上市公司,涉及金額達48.45億元,持股在10%以上的包括朗科科技、寶誠股份、國農科技等。中科招商的舉牌標的多是經營狀況和盈利能力不突出的企業。中科招商董事長單祥雙曾表示,選擇舉牌公司標準是“公司盤子比較小、市值相對低、主營業務一般,但產業發展空間巨大,經歷了大跌之后,重組并購空間很大”。
低位囤殼、舉牌重組的中科模式,在證監會新規之下受創甚重。自新規出臺至6月6日,中科招商股價跌幅達45.80%,市值僅剩171.09億元,而最高峰時中科招商市值一度達到了1330億元。在今年的半年報中,中科招商利潤驟降,同比下滑達87.74%。公司坦言,這是受到二級市場公允價值變動的收益波動影響。
同樣悲催的還有私募大佬王亞偉。從去年底開始,王亞偉持續買入中科招商股票,加上分紅擴股,如今其旗下基金已持有中科招商1.54%的股份,位列第十大股東,據稱這筆投資一度浮虧超過45%。
與此同時,廣州創勢翔投資由于踩雷欣泰電氣,相關產品折損嚴重,旗下鼎盛對沖基金、悅翔盛世基金、鼎盛對沖3期基金等凈值不再更新,一直停留在0.9元左右,有的甚至只有0.7元左右。
(文/記者 劉慎良)
新三板做市商即將擴容 年內將推出私募基金做市制度 2016-08-29 | |
廣州破獲私募基金涉嫌非法集資案 涉案額超2億元 2016-07-20 | |
6月底已備案私募基金32355只 認繳規模6.83萬億 2016-07-08 | |
公私募基金短期策略偏消極防守 2016-0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