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彈簧市”仍會延續 供給將陸續放量
經濟導報記者獲悉,本周將有1.16萬億的公開市場逆回購到期。在穩健略偏寬松的貨幣政策基調下,本周公開市場流動性投放或呈前少后多的趨勢。
從基本面上看,受政策支撐,未來經濟形勢并不悲觀。而供需面上,國債、地方債、專項金融債供給則陸續開始放量。整體來看,綜合資金面等因素,未來一段時間內市場預計仍會延續“彈簧市”的特征。“對于波段的準確把握,將是未來債市最重要的收益來源。”國金證券(11.30 -4.32%,買入)債券研究負責人潘捷亦如此表示。
波動性將加大
央行網站24日 發布公告稱,將進一步推動境外機構投資者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其亮點在于境外機構投資主體的范圍由境外央行、主權基金、國際金融組織等機構擴大至境外各類金融機構,以及央行認可的其他中長期機構投資者,并取消投資額度限制,簡化管理流程。”中誠信國際研究部總經理張英杰認為,政策效果的顯現仍需要一段時間。長期來看,將促進境內外資金雙向流通,并進一步提升境內債市對境外投資者的吸引力。
從宏觀面看,今年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3.42萬億元,新增投向實體經濟的貸款2.54萬億元。同時,1月中長期信貸增加1.54萬億元,占比達61.3%;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門新增信貸達1.94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占比達54.6%。目前,盡管信貸擴張的可持續性有待觀察,但從結構來看,寬貨幣向寬信用的傳導路徑或許正在逐步被疏通。在天量信貸投放、下游需求刺激等“穩增長”力量作用下,我國經濟短期內存在企穩的可能性。
導報記者注意到,目前,機構普遍預期監管層對債市杠桿率已有較充分的警醒,市場情緒因此較此前謹慎。對此,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金融市場部人士表示,預計未來債市將迎來一個逐步去杠桿的過程。債市的去杠桿會相對較為溫和,但在此過程中,債市波動性也將加大。
此外,春節后債市消息面仍舊未能迎來實質性變化,主流機構觀望情緒有所增強,期債市場預計將繼續震蕩休整。市場人士認為,在沒有重磅政策影響的情況下,短期債市的平淡表現預計還會延續,利率債市場可能保持一段時間的窄幅震蕩格局。
防范信用風險
中信證券(13.89 -3.47%,買入)固收團隊認為,2016年債市波動率加大,將延續“彈簧市”特征,因此不應對“債牛”抱太多期待。原因是債市目前仍存在供給沖擊、美聯儲加息、流動性等多重風險。
從債市供給來看,“洪峰”已提前來襲。截至目前,年內新發行債券規模已超3.6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逾2.1萬億元,在一定程度上凸顯地方政府融資的急切心態。考慮到當前國債收益率水平處于低位,且年初機構配置意向比較強烈,地方政府傾向于盡早發行,以便獲得更低的融資成本,這意味著一季度債券供給壓力巨大,地方債首當其沖。
除地方債外,今年赤字率抬升、國債發行量提升也成為市場一致預期,而為改善實體經濟資金面,專項金融債、城投債、企業債及各類信用債等發行明顯擴量,也是大概率事件。
不過,需要警惕的是,去年以來,我國債券違約呈現由私募債向公募債、由民營企業向國有企業擴展的趨勢,并且違約債券品種擴大至中期票據、企業債等常見券種,債券違約的常態化趨勢進一步明顯。
“考慮到當前債券收益率的絕對水平已經很低,且處于美國經濟復蘇和美聯儲加息周期的背景,當前市場條件下更考驗投資者波段操作能力,而監管機構則應該密切關注市場杠桿水平、準備風險應對預案。”潘捷亦認為,從利率的角度來看,經過過去兩年的債券大牛市,2016年這種趨勢性大牛市或難以看到,但仍可把握一些波段性機會。需要警惕的是,貫穿今年債市投資的將是防范信用風險,今年“黑天鵝事件”仍會出現,在投資過程中應防止“踩雷”。
資金面寬松致債券收益下行 李奇霖:不會大幅釋放流動性 2016-02-22 | |
保險機構首月債券減持1500億 資金從債市流向何處? 2016-02-23 | |
央行:進一步放開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 2016-02-24 | |
當違約成為債券市場常態 2016-02-25 | |
債券發行規模創出新高 回購現券交易有所下降 2016-0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