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金公司:未賣出任何上市公司股票
作為救市的主力軍,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證金公司”)現階段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市場的神經。
繼7月20日一則“證監會正在研究維穩資金退出方案”的傳聞讓A股虛驚一回后,昨天,一則“證金公司減持伊利1.1億股”的猜測又在市場上炸開了鍋。
事實證明,這又是一場誤會。22日晚間,《第一財經日報》就此采訪證金公司總經理聶慶平,他表示:“證金公司未賣出任何上市公司股票。”
證金未賣出伊利
7月22日收盤后,伊利股份(行情18.63 +0.16%,咨詢)(600887.SH)發布相關公告,披露了2015年7月9日前十名無限售條件股東情況,以及7月17日前十名無限售條件股東情況。
披露情況顯示,證金公司兩大賬戶都赫然在列,并且這兩大賬戶在八天內減持了伊利股份近1.1億股。
在正值救市高潮的7月9日,證金公司的兩大賬戶合計持有股量3.71億股,占比6.05%,這兩大賬戶合計持股就超過了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一躍成為伊利的第二大股東。
不過到17日,證金公司的上述兩大賬戶持股數已經下降到2.63億股,占比則減至4.28%。
市場擔憂,證金公司曾經以大刀闊斧的增持讓伊利股份于7月9日漲停,如今巨量減持或將造成股價大幅下跌。
在救市進入到平穩階段,證金公司的做法到底有何玄機?只是簡單的倉位管理,還是有其他的意圖?
市場的初步判斷是,證金公司減持了伊利?但記者采訪了解到,簡單下此結論并不準確。
一位了解該事件的知情人士在22日晚間受訪時指出:“證金公司有很多賬戶,通過公告只能看到兩個賬戶的減持,但其他持有伊利的賬戶操作情況并不清楚,只以兩個賬戶的減持就判斷證金公司減持伊利并不準確。”
22日晚間,《第一財經日報》就此采訪聶慶平。剛開始時,聶慶平拒絕對此做出評價,只稱:“公司稍后會有正式的消息發布,不單獨就此事接受采訪。”22點,聶慶平告訴記者,證金公司沒有賣出伊利股份,也沒有賣出其他上市公司股票。
證金公司負責人在回應其他媒體時介紹,為維護資本市場穩定,近期證金公司在二級市場買入股票的應急操作過程中,確有部分股票持股比例達到或超過上市公司總股本的5%,證金公司發現后,已及時將超比例股票劃轉至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多個客戶資產管理計劃”賬戶中管理,劃轉至基金管理公司的上述股票沒有減持。證金公司目前的持股比例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和交易所規則的要求。
一位熟悉證金公司的人士稱,即便證金公司減持伊利,外界也不必過分緊張,在救市之后市場趨于穩定之時,證金公司賣出部分流動性強的獲利股票很正常。
“目前市場之所以恐懼證金公司減持的主要原因,是當初救市過于匆忙,無資金退出計劃,造成減持比較慌亂。”該人士呼吁,監管層針對不同性質的資金制定不同的退出計劃,給出相對寬裕的退出時間段,讓市場心中有底。
“證金公司這樣操作是可以測試市場目前的情緒的。如果市場情緒穩定,判斷證金公司還會逐漸賣出部分獲利股票。”這位熟悉證金公司的人士表示。
證金公司橫掃超過30家上市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除伊利股份外,證金公司通過救市資金,目前已進入多家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名單。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閱公開資料發現,其中三聚環保披露,證金公司持有公司3241.29萬股,位列第三大流通股股東;同樣,華蘭生物也披露,證金公司持有公司770多萬股,而該公司一季報顯示,第五大流通股東持股數量為600萬股;無獨有偶,錫業股份的相關披露也顯示,證金公司持有公司1624.87萬股,位列第五大股東;而對于廣生堂來說,按照其公告,證金公司目前位列其第二大流通股股東,持有64.86萬股,占流通股比例為4.63%。
除此之外,有消息稱,截至目前,確定證金公司入股的公司還包括華麗家族、四維圖新、爾康制藥和友阿股份等,也有投資者就證金公司持股情況在投資者互動平臺進行提問,但多數公司以信披為由拒絕透露。
以此前的公開信息來看,證金公司或進入了更多上市企業的十大流通股股東之中。以7月6日盤后交易所公布的信息為例,僅在1200億救市資金入市第一天,證金公司就橫掃了30只股票。其中,買入中國石油29億元,并同時賣出1.19億元。除此之外的29只個股均為凈買入,30只個股累計買入額為58.48億元。
從上述個股的市場表現來看,證金公司當日買入個股中有15只收于跌停板,包括鵬欣資源(、華麗家族、新黃浦、海油工程、中海油服、中煤能源、中航動力、中航電子、中國遠洋、中體產業等。
從市場風格來看,藍籌股備受證金公司青睞,中國衛星、中國鋁業、華電國際、金地集團、北京城建(行情等也悉數納入囊中。
此前,證金公司也多次現身上市公司股東榜單,在大眾交通2013年中報時,“證金公司轉融通擔保證券賬戶”就位列第二大股東之席。
公募救市資金策略猜想
證金公司向公募基金支援2000億流動性的投資策略顯出了蛛絲馬跡。
截至發稿,絕大多數基金公司披露了二季度報告,華夏與嘉實這兩家均獲得證金公司約400億流動性投放的公募更是在第一時間進行了披露。
《第一財經日報》曾在報道中提到,華夏基金股票投資部總監、華夏紅利混合與華夏平穩增長基金經理彭海偉與嘉實固定收益部總監、嘉實多元債券和嘉實多利分級債券基金經理王茜分別管理這筆400億規模的資金,二季報披露后,這兩大筆資金的投資策略也變得有跡可循。
深圳一家中型公募基金經理告訴本報記者,基金經理不太會輕易改變投資風格及策略,其所管理的基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較高的相關性。
22日晚間,記者亦致電其中一家基金公司的高管,該高管婉拒了相關的詢問,表示不方便回答。
此前,本報記者向這兩家基金公司的一位基金經理詢問是否很快建倉時,這位基金經理并未正面回答,只是笑著說道:“想想設立的目的吧。”
“存在結構性機會。”在談到三季度權益類產品的投資策略時,彭海偉與王茜一致在二季報中表示,單邊上漲的機會很難再現,但存在行業與個股方面的結構性機會。
顯然,基金經理已經形成了共識:市場近期調整主要是資金面的短期問題,而不是經濟基本面的問題;同時優秀公司的業績會繼續快速增長,而股價大幅下跌之后,安全邊際大幅提高,長線投資收益率將逐步具備吸引力。
同樣,連續大跌后創業板市盈率仍然高達100倍之多,估值水平仍然處于歷史較高水平,存在下行風險的可能性仍很高。
“近期市場出現調整的可能性還是有的,主要在于還有600多家上市公司沒有復牌,風險沒有完全釋放。市場的風險偏好也出現了下降,因此在短期內看進入到一個存量博弈的階段。但是考慮到現在仍然處于維穩期間,出現較大幅度調整的概率也不是很大。”22日下午,北京一家大型公募基金基金經理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華夏平穩增長在二季報中也表示,前期泡沫較大的股票經過深幅回調,部分股票顯現出較好的投資價值,基金經理認為存在以下三個投資機會,一是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繼續推進;二是一些調整較大的股票未來有望強勁反彈,例如互聯網、傳媒等;第三便是下半年市場關注的重點有可能回歸到業績上,在經濟相對疲軟的情況下依然保持穩定增長的個股成為稀缺標的。
證金公司彈藥曝光:獲銀行授信約2萬億 到位近1.3萬億 2015-07-17 | |
251家上市公司接力復牌 如何挖掘復牌個股“金礦” 2015-07-14 | |
上市公司接連出手 兩天發近2000份增持維穩公告 2015-07-13 | |
人民幣匯率創兩月新低:或因拋境內股票壓力加大 2015-07-08 | |
千股停牌歷史罕見 深交所否認“禁止上市公司停牌” 2015-07-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