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近期或試點大額存單 利率市場化僅差兩步棋
銀行備戰
其實,此次與2012年6月將存款利率上限擴大到基準利率的1.1倍之時相比,銀行們的反應頗顯從容。5月11日,政策宣布次日,以一年期定期利率為參考,國有行隊列為基準利率的1.1倍,而與五大行存款利率定價相仿的還有招商銀行;而多數股份行維持在了基準利率的1.2倍;本輪降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仍維持于3%或以上,約為基準利率的1.33倍的,僅剩寧波銀行、徽商銀行、杭州銀行、漢口銀行、江蘇銀行。但縱觀整個市場,一年期定期利率最高者為武漢農商行,達到基準利率的1.48倍,但并未出現一家“一浮到頂”。
當然,定價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一位股份行戰略部門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各家行在進行利率定價時需要根據自身的發展戰略、資產負債狀況和營銷策略進行不同程度的考量。
“現在許多銀行都希望能夠降低負債成本,3到6個月以內的存款渴求程度比較高,所以3到6個月的短期利率可能上浮程度比較高,這部分資金可調節性比較強,負債成本也相對比較低,股份行的負債成本高于國有銀行,城商行或小型股份行的策略或許激進一些,采取高進高出的方式(存貸利率雙高),股份行可能就比較希望將一些高成本的負債調節出去。”該人士透露,一些成本較高的負債,比如財政招標,一季度已經通過降低利率主動調節出去了,“銀行最后要吸收多少存款,以什么方式來吸收,都要視乎自身的定位和訴求。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存款占總負債的比例正越來越小。”
一位接近銀監系統的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今年一季度核心存款依存度大多數股份行都未能達標。“跟核心存款的流失不無關系。”
與此同時,銀行負債成本上升,息差收窄已經是無可避諱的現實。“息差不斷收窄已經是一個必須要面對的事實。盡管政府在不斷釋放流動性,但這些資金都未必會流入銀行系統,未來的情況只會更嚴峻,而不會更溫和。增加中間業務收入,提高創新業務比重當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如今看來存貸比考核也將在不遠的未來放開,銀行不再受到存貸比限制,就能夠增加理財、同業拆借等渠道來獲取流動性,甚至通過發行一些凈值型理財產品來取代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上述人士說。
經濟觀察報從一家股份行內部資料獲悉,出于對降息周期的判斷,銀行開始鼓勵鎖定規定利率的長期貸款,且4月實現了比3月高出10個百分點的長期貸款。
實際上,“銀行的負債成本取決于銀行的負債結構。”林采宜表示,“低成本負債的減少會導致銀行總體負債成本的上升,但是銀行控制流動性的手段也在增加。”
正如大額存單利于銀行改善流動性,其可為銀行的競爭力增添砝碼。
不過,“個人存單對客戶吸引力不會很大,但企業存單的發行無論是對客戶還是對銀行影響都還是比較大的。”上述中信銀行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許多企事業單位的資金無法購買理財,但可以通過協議存款或大額存單來挽留。”
不言而喻,利率市場化給商業銀行帶來了嚴峻挑戰。諸如,負債成本剛性攀升,負債結構多元化;資產端風險偏好增加,資產運用多元化;存貸利差收窄,提升非息收入占比勢在必行;風險管理難度激增,亟待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等。
就此,中信銀行金融市場部孫怡認為,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無論是負債端還是資產端,對利率波動更加敏感,市場化定價將打亂盈利節奏。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必須由“經驗依賴”向“數據導向”轉型,由“主觀預期”向“金融工具”轉型,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型。“利率市場化的沖擊使得商業銀行紛紛強化了資產負債管理體系的建設,不僅搭建了數據整合與分析系統,實施FTP定價管理,優化資產負債管理流程,還加強與金融市場的互動,借助表外輕資本產品,運用金融衍生產品豐富資產負債管理工具箱,實現風險轉移與套期保值的同時增加中間業務收入。”孫怡稱。“短期來看,包括存款保險制度等市場利空因素遠遠大于利好,但是長期判斷,利率市場化確實更有利于行業健康,會有一批抱殘守缺的銀行被市場淘汰。”中信銀行總行一名中層人士認為銀行現在需要做的就是穩健經營,落實轉型。
不過,利率市場化并非只是存貸款利率浮動,更需要負債和資產利率的市場化聯動,銀行FTP(內部資金轉移定價)的資金定價可能才是關鍵中樞。
中國金融生態之變
利率市場化正在深刻改變中國的金融生態和金融結構。諸如豐富中國金融市場的同時,也帶來了影子銀行風險的快速累積,金融和實體經濟脫節等弊病。
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成員姚洋看來,中國利率市場化之所以引發了一些負面的效應,主要原因來自實體經濟中大量存在的利率不敏感資金需求主體(例如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從利率市場化平穩推進的角度來看,我國必須化解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帶給金融市場的扭曲。這可以通過財稅改革來實現。”
與此同時,中國正在努力構建一個完整的“從央行、貨幣市場到金融機構”的利率體系與形成機制。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曹紅輝稱,利率市場化之后,銀行的凈利差、凈息差肯定都會收窄。它應該是這樣一種模式體系:中央銀行決定基準利率,貨幣市場則作為中介,傳導至金融機構,再由其調節存貸款利率,即:利率結構—央行—貨幣市場—金融機構。完整的利率形成與市場化機制,是指通過貨幣市場的調整,傳導至金融機構,其最終反映存貸款利率水平,促進整個市場的資金配置效率改進。
而在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看來,即使實現了利率定價的完全開放,國內的利率市場化距離成熟金融市場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未來利率市場化完成后,銀行存款利率必然會下行,居民財富配置因逐利而繼續轉向金融資產,股票和債券的投資價值愈加體現。高收益資產受追捧,金融資產時代延續。”海通證券首席分析師姜超。
萬億地方債置換正式開閘:江蘇打頭炮10余省跟進 2015-05-14 | |
外媒稱央行降息消息遭泄密 公布前兩小時已現微信 2015-05-13 | |
三大因素決定牛市節奏 央行降息散戶買什么? 2015-05-11 | |
央行今起再次降息0.25個百分點 2015-05-11 | |
央行正測評房貸政策 多家商行支持二套房首付降至五成 2015-0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