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國內工資不斷上漲 中國面臨日本60年代情形

林毅夫現場圖(鳳凰財經攝)
鳳凰財經訊 北京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在2015冬季達沃斯論壇表示,目前從整個的發展態勢來講的話,中國跟日本六十年代、亞洲四條小龍八十年代的態勢是一樣的。
“中國現在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由于國內的工資不斷上漲,將會出現像六十年代時候的日本因為工資上漲,把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亞洲四條小龍來,幫助亞洲四條小龍實現工業化、品牌化(的情況)。八十年代的時候,亞洲四條小龍同樣面臨工資上漲,然后把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大陸來。”
同樣的,“目前中國達到日本六十年代、亞洲四小龍在八十年代的同樣情形,因為國內工資快速上漲,傳統讓中國變成世界工廠很多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就會出現向外轉移的直接投資。”林毅夫解釋到。
2015年冬季達沃斯論壇于1月20-24日在瑞士達沃斯舉辦。本屆年會主題是“全球新局勢”。鳳凰財經全程報道本次論壇。
林毅夫以實際舉例說,中國勞動密集型加工業主要的生產地,像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在八十年代轉移到中國大陸來的港資企業、臺資企業、韓資企業已經差不多轉移出去了。
他認為,中國目前已經到了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發展階段。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三大外資提供國,將來可能還會更大。只不過,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對中國企業來講,我覺得最大的挑戰是什么呢?是心理準備嚴重不足,人才準備嚴重不足。“我們大陸本身的企業利潤不斷消失、工人也那么難過,你叫他到海外去,但是不敢去,因為這個轉變來的太快。”
以下是林毅夫講話實錄:
林毅夫:中國對外投資,傳統上是有三個類型,像你說的一個是獲取資源,中國是快速發展,又是資源短缺的國家。再一個是基礎設施,因為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上面是有競爭優勢的,發展中國家普遍缺乏基礎設施。第三個是進入到當地市場。因為在當地投資的話,可以克服一些關稅壁壘、進入壁壘。
在過去這三種來講,我想強調一下都是經濟活動互利雙贏的。但是如果展望未來,我覺得有兩個新的越來越重要的對外投資。一個是到發達國家獲取技術,因為中國要繼續發展,一定要繼續創新、產業升級、技術。咱在不少行業跟發達國家有技術差距,通過到海外通過并購的方式,或者是用購買專利的方式,把這些技術引進來是有利于加快中國自己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
發達國家也很歡迎,因為我們知道發達國家從2008年金融經濟危機以后,經濟上普遍比較疲軟。在這種情況下發達國家也歡迎外國的直接投資,包括中國到那邊以獲得技術為主的直接投資。
除此之外我還想強調一點,中國現在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由于國內的工資不斷上漲,將會出現像六十年代時候的日本因為工資上漲,把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亞洲四條小龍來,幫助亞洲四條小龍實現工業化、品牌化。八十年代的時候,亞洲四條小龍同樣面臨工資上漲,然后把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大陸來。把中國這三十多年的時間變成世界工廠。
目前中國達到日本六十年代、亞洲四小龍在八十年代的同樣情形,因為國內工資快速上漲,傳統讓中國變成世界工廠很多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就會出現向外轉移的直接投資。
而且我要強調一下,這是一個對其他發展中國家來講,讓他們實現創造就業、增加出口、創造外匯,以及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窗口。
在這一點上,從整個的發展態勢來講的話,會跟日本六十年代、亞洲四條小龍八十年代的態勢是一樣的。但是有一個量上的不同,也就是在六十年代的時候本整個制造業雇傭的人數是970萬人,八十年代的時候韓國整個制造業雇傭的人數是230萬人。這一次中國制造業雇傭的人數,按照去年第三次工業經濟普查所公布的數字,是1.24億人。也就是說六十年代日本開始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往外轉移的時候是12倍,比亞洲四條小龍加起來是22倍。很可能在未來中國的這些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往發展中國家去轉移的時候,可能會帶來全世界一個新的工業化的浪潮。這是有利于世界發展,解決貧困問題的,當然也有利于中國的發展,這些都是互利雙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