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熱銷理財易主 部分平臺自掏腰包貼息高收益
2013年正是互聯網金融方興未艾的元年,去年的“雙十一”理財產品市場上,上演著“銀行舉大旗、保險公司打主力、基金公司做配角”的戲碼。可惜其時廣發銀行[微博]力推的四款網銷理財產品中途“夭折”,僅剩保險公司以高收益低門檻的理財產品獨享狂歡。
據了解,去年“雙十一”僅通過支付寶[微博]完成交易的理財產品總成交金額為9.08億元,其中國華人壽旗艦店一家已經占了一半以上,共完成5.31億元的成交額,僅“國華人壽華瑞2號”單品金額已達4.62億元;易方達旗艦店則完成2.11億元,生命人壽旗艦店完成1.01億元。
如其中一家壽險機構推的“e理財”產品,粗略看上去年化收益率可達7.12%,但其真實收益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預期年化5.32%的投資收益和折合收益率1.8%的集分寶,集分寶主要是用于淘寶購物、信用卡還款、水電煤繳費等抵用現金。
然而,剛剛過去的2014年“雙十一”,理財產品市場上,“踩時點”發布新產品的機構大幅減少,整體收益率亦有所降低。
受今年年中監管高壓的影響,去年熱火朝天的保險機構在萬能險產品的推廣上亦是普遍偃旗息鼓,多家保險公司網銷萬能險基本暫停。
“前段時間公司理財保險被監管叫停,目前這個節點上誰也不想做‘出頭鳥’,近期萬能險產品尚未通過監管的驗收,未有明確的放開時間。”一家此前網銷萬能險頗為激進的險企內部人士如是稱。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天貓[微博]聚劃算平臺上僅有一款平安集團所推的預期化收益率7%的“雙十一”特供款和昆侖健康保險推的預期年化收益率6%的存樂理財保障計劃,但熱度均不如去年,如昆侖保險的理財保險產品在11月11日僅售出5360份,每份1000元,共計成交額536萬元。
廣州一保險機構人士解釋稱,“雙十一”推的理財型保險產品資金投向,與過往類似產品的資金投向差異不大,投資收益基本能覆蓋投資者的預期收益。
相較略顯慘淡的保險理財,今年互聯網理財平臺或P2P機構卻是動作頻頻,大有力扛大旗之勢,各類紅包、抽獎(獎品不乏一些新上市的高端手機,甚至更高價值的品類)和高收益理財產品的推廣層出不窮,一眾機構紛紛不惜“自掏腰包”補貼投資者,針對“雙十一”推出高收益的理財計劃或理財產品團購的秒殺。
據記者了解,以某理財金融平臺發行的“民生銀行-非凡資產管理翠竹1w理財產品”為例,期限為7天,預期年化收益率高達11.11%。
經記者查詢,民生銀行官網上確實有一款類似產品,名為“非凡資產管理翠竹1W理財產品周五尊享款”,其產品概覽中標明“下一開放日為2014年11月14日,預期收益率4.55%,風險評級為較低風險(二級)”。
前述金融平臺總裁對記者表示,預期收益11.11%為平臺補貼后的收益,原產品的本金和4.55%的預期收益由理財產品發行銀行承擔相關責任,其余的6.56%預期收益則由該平臺負責補貼。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雙十一”期間有不少于3家互聯網理財平臺發布類似的產品,期限為7天至88天不等,但個中風險卻是顯而易見。但對于借助貼息來引流的做法,前述總裁并不諱言,因為僅為7天期的產品,其表示公司用于補貼收益的資金總額不會超過承受能力。(記者 朱志超)
理財投資“野路子”涌現 你青睞哪個 2014-11-10 | |
雙十一理財網銷:基金打折銷售 P2P抽獎送飛機 2014-11-10 | |
11月7日在售高收益銀行理財產品一覽 2014-11-07 | |
高收益網銷保險難見 雙十一低價險唱主角 2014-11-07 | |
互聯網理財平臺風起云涌 盈利模式難解 2014-1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