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食品集團改革樣本:海博股份資產重組拉升證券化率
重組背后的土地協同
通過上述交易,海博股份將保留第三方冷鏈物流業務,同時,通過注入農房集團100%股權,上市公司主營業務將戰略轉型為房地產、物流兩大業務板塊。
根據公告披露,農房集團2011-2013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4.64億元、62.4億元、100.59億元,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5.02億元、4.8億元、3.39億元。
對于近幾年增收不增利的原因,海博股份解釋稱,2012年、2013年農房集團業務收入結構中動遷安置房收入占比較高,相較于普通商品房,動遷安置房毛利率較低。因此,農房集團最近三年的營業收入增長,但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下降。
對此,農工商地產董事長張智剛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去年我們保障房的竣工面積比例達到了30%,這顯然拉低公司的利潤率。上市以后,農房將繼續承擔企業社會責任,但經營結構方面可以更優化。”
“上半年我們提出要進行十個月的‘休克療法’。把手頭的項目做好,降低負債率,使企業進入安全期,圍繞效益提高,在總成本控制、產品溢價能力、資源整合方面不斷提高能力。”張智剛說。
在此次重組后,張智剛表示,光明食品將會在土地資源上給農工商地產帶來極大的幫助。“光明食品對農工商地產還是很看好的,重組以后也不會改變大股東的身份,從戰略上就把農房作為利潤支撐單位。農工商房地產將利用光明集團的土地資源,積極參與上海土地‘退二進三’計劃。”
據了解,在上海近幾年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改造中,光明食品集團旗下產業基地和廠房大量外遷,于是目前在上海市區留下30多塊待開發土地。據光明食品內部人士估計,這30多塊土地面積將有上千畝,而這將與農工商地產帶來巨大的協同效應。
張智剛說:“宏觀環境方面,房地產行業有起伏波動。行業利潤不會再暴利,將調整為正常水平。從農工商地產自身而言,去年拿地其實是為了戰略而考慮的,公司希望沖破瓶頸期,結合三年規劃,從規模、資金、土地儲備、人才方面考慮,為發展而進行基礎調整。”
據悉,農工商地產希望在這輪改革中,以光明集團為核心,構建社區商務中心,同時加強在物流地產、養老地產、旅游地產方面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