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改革全面推進 市場化進入攻堅戰
中新社北京6月19日電題:中國金融改革全面推進市場化進入攻堅戰
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不難看出,中國官方去年公布的“改革大單”中列出的金融領域改革議題,今年以來正相繼取得進展。
“金融改革方向和措施非常明確,主要是朝著市場化與開放的目標推進?!敝袊嗣翊髮W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向中新社記者表示,金融改革的意義在于幫助中國的實體經濟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同時引入更多市場主體,以提升競爭效率。
在眾多改革中,最引人關注的恐怕是利率和匯率的改革。作為金融領域的兩種主要價格,兩者正穩步走向市場化。
央行行長周小川在今年兩會期間曾表示,“很可能”在最近一、兩年便可實現利率市場化。而在匯率市場化方面,中國央行于3月宣布,中國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過去的1%擴大至2%,并將基本退出常態式外匯干預。
趙錫軍分析,目前人民幣匯率已實現市場化,匯率浮動范圍亦在逐步擴大,下一步改革要點在于“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讓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更加明顯?!?/p>
而針對金融改革的另一維度,即對內對外放開市場準入,今年以來亦是動作不斷。如,中國銀監會3月確定了首批五家民營銀行試點方案,中國民眾不久后將有望享受到民營銀行提供的服務。隨著資本市場“新國九條”的公布,以及IPO重啟的日益臨近,伴隨著新挑戰的同時,中國資本市場亦將迎來新的機遇。
在專家們看來,中國金融改革接下來將在存款利率市場化、放開市場準入、人民幣國際化等多方面發力,逐漸步入“攻堅”階段。
趙錫軍指出,在利率市場化當中,目前僅剩下存款利率尚未實現市場化,但隨著上海自貿區存款利率市場化試點的開展,“預期將會比較快地推進”。
中國建設銀行日前正式成為倫敦人民幣業務清算行,人民幣國際化“再下一城”。然而,隨著中國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以及中國企業“走出去”步履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在受到各方矚目的同時,針對人民幣國際化可能帶來匯率急劇波動、國際熱錢涌入等的質疑聲亦不時浮現。
對此,摩根士丹利亞洲及新興市場股票策略部主管郭強盛(Jonathan Garner)向記者指出,未來人民幣會逐漸走向國際化,波動性也會加大,但人民幣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貨幣,不會像南非蘭特、土耳其里拉那樣反復出現持續貶值的狀況。
趙錫軍亦表示,使用人民幣作為國際結算貨幣,而非借助美元,可降低交易雙方管理市場波動的成本和不確定性,“從這個意義上講,只使用本幣進行支付和結算,不用‘轉兩道手’,可以減少與第三方貨幣的匯率波動風險”。
在金融領域逐步放開市場準入,賦予市場主體以應有的主導地位的同時,官方亦在推動建立相應的“保障體系”。
趙錫軍提醒,深化金融改革,一方面官方要簡政放權,把本應市場來決定的事項交還給市場,另一方面市場還應有承接這些改革的機制。
他舉例指出,伴隨著銀行存貸比要求今后得到放寬,以及民營銀行的問世,需要正視由此帶來的潛在風險,并提供相應的制度保障,“如存款保險制度正在緊鑼密鼓地醞釀推出,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也在建立完善中。”
記者 彭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