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金融同業業務對險資影響有限
5月16日包括一行三會及外匯局在內的五部委聯合下發《關于規范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下稱“127號文”),對金融機構同業業務會計核算和資本計量進行規范。127號文也要求,金融機構在規范發展同業業務的同時,加快推進資產證券化業務常規發展,盤活存量、用好增量。
外媒認為,這將提高銀行經營成本,并需占用更多風險資產,而隨之而來的資本補充壓力,將可能帶動包括優先股發行、資產證券化在內的業務的發展。
《證券日報》(保險周刊官方微博微信:證券日報微保險)記者采訪了解到,上述分析得到了部分保險資管人士的認同,且這一趨勢將給能夠參與資產證券化的保險資管機構帶來一定的機會。事實上,自信貸資產證券化2012年重啟試點后,包括民生通惠資管公司在內的部分保險資管公司就對該業務展現出一定興趣。
而據泰康資管一位人士對《證券日報》(保險周刊官方微博微信:證券日報微保險)記者稱,由于信貸資產證券化過程復雜,加之操作經驗不足,參與這類業務的保險資管機構目前較少。年前還有消息稱,保監會暫停了資產證券化項目的審批。
不過,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的新契機可能會給險資投資帶來變局,因為,險資對于資產支持證券(ABS)青睞有加。
普華永道去年12月發布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在非傳統投資資產中,未來兩年保險投資機構最偏愛不動產和資產支持證券(ABS),二者并列第一,得票率均為31.25%。
其調研針對的是25家保險公司及資管公司的32名資深投資從業人員,這些受訪者包括國內收入及資產排名前15名的大型保險公司(集團)中的絕大多數。
一家外資險企固收組投資人士也對《證券日報》(保險周刊官方微博微信:證券日報微保險)記者稱,限制一部分同業業務后往往會促進別的業務,保險投資可能因此受到影響。“如果現在市場上的同業產品的供應變少,信貸資產支持證券或者其他產品的增加,險資會去轉而購買這類產品。”
不過,該人士認為,這種效應反映在險資投資上往往是滯后的,短期內體現不出來,畢竟險資也只是會受到影響的眾多市場參與者之一。“總體上,保險公司更多地還是購買行業內部發行的產品。”
上述的調研結果也顯示,從行業看,除了最偏愛的房地產外,金融保險是保險投資機構偏愛的第二大行業,有59.38%的受訪者偏好金融保險業。同時,有81%的受訪者表示保險投資機構已經或計劃自己發行投資產品。
“在不久的將來,購買同業發行的投資產品或也將是非傳統投資領域的又一個趨勢。”普華永道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