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太收藏"老東西"記錄歷史(組圖)

老李平時看到好圖片都會歸類收集,現在已經自制了近200本冊子,最厚的一本有600多頁

他手繪的二七廣場
10歲時看過的小人書、新中國第一套紙幣、改革開放后的鄭州自行車執照……
園林設計出身的他,還畫了約20米的鄭州畫卷現在,他想給寶貝們找個“亮相”的地方
電話那頭,是鄭州市華山路102號院的李援朝老人:“我已經把東西鋪得滿床都是,你們趕緊來看看,老伴回來發現該罵了。”這些“東西”,是他50年來的收藏。玩具、徽章、磁帶、郵票應有盡有,他覺得這些小物件都代表著一段歷史。
收藏
跨越50年的記憶
1951年出生的李援朝,自稱是“火紅的一代”,經歷過“文化大革命”沉浮,也走過開放奮進的年代。如今他更愿意把這些記憶寄托在這些藏品上,“每一代人都有他們的活法”。
新中國的第一套紙幣、“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毛主席胸章、改革開放后的鄭州自行車行駛執照,還有新世紀以來的鄭州手繪景觀圖……不管多大年紀的人,都能在他這里尋找到自己年代的回憶。
這些收藏中,最古老的是1961年版的小人書《劉三姐》,當時10歲的李援朝喜愛這個民間傳說,看完之后就好好收著,一晃就是半個世紀。
愛好
收藏“老東西”記錄正在發生的歷史
“親戚朋友都知道,沒事還送我一些老東西。”在老人看來,收藏“老東西”是一生中莫大的樂趣,到了知天命的年齡后,他還親自動手整理材料,“記下正在發生的歷史”。
一幅長約20米的《鄭州新姿》繪于2000年,園林設計出身的他希望用自己的特長記錄下當時新鄭州的風貌。“十幾年過去了,拆的拆,改的改,變化很大。”
最近,不抽煙的老李卻迷上了煙盒,已經搜集了100多個,“現在有的沒的牌子都收。”一次,他看到一位中年男人盒里就剩兩根煙了,“跟著他走了一里路,他還覺得我這老頭可奇怪。”
如今,收藏越來越多的老李,有時在社區和廣場上展出自己的“寶貝”。“很多孩子都問我這些東西是啥,我都說是回憶。”
心愿
有心人幫忙展出
老伴覺得李援朝有點瞎折騰,李援朝說:“她愛利索,我這邊剛收進來,那邊她就給我扔了。”經過努力爭取,老李把這些懷舊的東西都整理成箱,堆在了不到5平方米的小陽臺上。
“聽說這附近要拆遷改造了,這些老東西咋弄?”老李說,一旦搬家,這些東西肯定丟的丟,扔的扔,“想想都可心疼”。
他告訴記者,希望通過河南商報牽線,如果有機構或者個人愿意提供足夠空間給他做展覽,他愿意無償配合,“必須是長期的,短期的話,搬來搬去磕碰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