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高收益難兌現 “預期”二字有名堂
“我們有款優逸理財產品的最高預期收益率是6.25%,盡管不能對具體的產品表現做任何保證,但可以確定的是,前幾期實際到期收益率平均基本可以達到這個收益。”日前,來自包商銀行成都某網點的理財經理如是向記者介紹。
事實上,由于“預期收益率”這一指標有效的“引客”作用,在銀行理財產品的競爭中,其一直被視為利器,也成為理財經理們的變相“保障”,往往給投資者穩賺不賠的錯覺。然而,《金融投資報》記者對銀行理財產品梳理后發現,在“繁盛”的背后,部分銀行理財產品難達預期收益率甚至大幅虧損、信息披露不充分等現象屢見不鮮,對于投資者而言,弱化風險后的高收益率也許就像是“望梅”,難以解決“真渴”。
現狀
部分銀行理財成績掛“零”
截至3月31日,符合預期的理財產品市場占比總量為38.48%,而在“掛零”的理財產品中,法興銀行獨占四席。
當理想照進現實,成績單的披露令“高預期收益理財產品”揭開了真實面紗。
據Wind數據,截至3月31日,在今年一季度到期的15084只銀行理財產品中,實際收益率大于預期收益率的銀行理財產品僅為40只,市場占比為0.27%,而符合預期的理財產品市場占比總量為38.48%。
而在16家上市銀行中,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吻合度最高的是民生銀行,一共799只產品中,有655只實際收益率等于預期收益率,吻合度為76.17%。
更有甚者,不少標榜“高收益”的理財產品,最后的實際收益率不到1%,甚至出現“掛零”。銀率網統計顯示,2013年到期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共計39727款,其中披露到期收益率的理財產品為27277款;171款產品未達到預期收益率,6款產品實際收益為零。
而在“掛零”的理財產品中,法興銀行獨占四席。
根據官網公布的已到期產品收益顯示,其2012年至今的97款結構性理財產品中,16款產品的到期收益率(年化收益率)未達到1%,4款產品收益率為0。其中,預期收益率與實際到期收益率差別最大的為一款“2011年1.5年期股票指數掛鉤人民幣投資產品”。該產品預期收益率為10%,而實際收益率為0。另有某股份制銀行的一款期限為90天的“金葵花”焦點聯動系列理財產品,去年10月發售時最高預期年化收益率9.7%,但實際年化收益率僅為0.40%。
銀行
借高預期收益率“扯眼球”
2014年以來,年化收益率在6%以上的產品頻頻出現,更不乏10%以上的銀行理財產品。
超6%、8%、甚至12%……一個個令投資者怦然心動的預期收益率背后,是銀行理財產品戰場的硝煙彌漫。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沖擊,令存款流失壓力成為銀行們的心病,為了吸引更多的存款,理財產品這一手段被運用到了極致,其預期收益率也是一路高歌猛進。
Wind數據統計顯示,2013年,可供統計的178家銀行共發行了46823只理財產品,較2012年同比增加了45%,其中,非結構性人民幣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達到4.75%,同比上漲5.08%,同時多家銀行產品預期收益率普遍超過5%。而僅在今年一季度,可供統計的163家銀行就已發行了13464只理財產品,相比去年同期增幅超過40%。
與發行增速一致,這些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也相當給力。2014年以來,年化收益率在6%以上的產品頻頻出現,更不乏10%以上產品。其中,招商銀行2月發行的“金葵花”焦點聯動系列之股票指數表現聯動(滬深300指數)理財產品,最高預期收益率達到了12%;而目前在售的理財產品中,匯豐銀行發行的匯享天下兩年期人民幣結構型投資產品預期收益率更高達12.5%;另有平安銀行發行的結構類100%保本掛鉤股票理財產品期限僅為91天,預期收益率卻高達9%。
有業內分析人士指出,存貸比逼近監管紅線及不良貸款率上升的雙重壓迫,令理財產品盡管屢被質疑,但銀行們難以因此放慢理財產品的供給和發行力度,而作為制勝利器的“預期收益率”也或將繼續攀升。
警惕
預期收益率并非實際收益
高預期收益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實際上包括許多不確定的預期參數,因此銀行并不能“零誤差”的操作。
對于普通的理財投資者而言,在金融機構面前往往處于弱勢地位,難以看懂繁復的理財產品說明書,又聽不明白專業的介紹術語,這令預期收益率成為投資者判斷理財產品的重要標的?!懊髅魇秋L險偏好較低,卻非常樂于購買高收益產品”,中國銀行業協會第一副秘書長周永發一針見血地勾勒出了普通理財投資者的“群生相”。
然而,相較于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和實際收益率的差距,對理財產品到期收益率信息披露的不透明同樣令風險藏匿其中。
普益財富數據顯示,去年到期的產品中,有16655款產品未公布到期收益率,占比近40%。同時Wind數據顯示,今年1季度有61.27%的到期銀行理財產品顯示為“缺少收益資料”,總量高達9242只。而以招行為例,其“缺少收益資料”產品比率高達94.21%。
普益財富研報就此分析稱,在公布產品的到期收益率情況時,部分銀行對收益表現較差的產品到期信息隱藏,公布到期信息的產品一般都是收益較好的產品,造成某些機構產品收益穩健的誤導。
事實上,未實現預期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也有一定的“共性”,普益財富數據顯示,2013年已經披露到期收益率的產品中,沒有實現預期收益率的100款產品均為結構型理財產品;而在銀率網公布的2013年未達預期理財產品中,89%為結構型理財產品,掛鉤匯率和大宗商品的理財產品未達標產品數量較多。其中6款收益為零的到期產品均為人民幣保本浮動收益類結構型理財產品,4款產品掛鉤大宗商品,2款產品掛鉤指數。
預期高收益理財產品的理想為何與現實間相差巨大?業內分析稱,高預期收益的結構型理財產品,實際上包括許多不確定的預期參數,這些預期完全取決于銀行對市場的經驗和預判能力。一般情況下,銀行會針對浮動姓產品選擇認為近期會有好的表現的標的,但這個選擇并不會“零誤差”。
對于投資者而言,需要清醒的認識到,雖然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被銀行巧妙放大,但其只有在相對理想的情況下才能達到,最高預期收益率更多時候僅是小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