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銀行戴“緊箍咒”面臨轉型
“3年內全國范圍開出1萬家社區銀行。”這是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的夢想,但銀監會的“一紙規定”或給他這個夢想澆了一盆冷水。
在業內看來,民生銀行的小微金融創新方面可謂走在了行業前列,社區銀行無疑是民生的又一創新,“社區銀行是很好的創新模式,其目的在于更好的服務客戶,提升用戶體驗。”融360CEO葉大清表示。那么,銀監會下發的規定會給民生社區銀行帶來哪些影響?
后進入者難度或加大
日前,銀監會辦公廳下發《關于中小商業銀行設立社區支行、小微支行有關事項的通知》(銀監辦發【2013】277號、以下簡稱《通知》),明確中小商業銀行設立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相關監管要求。
此前,已有部分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在社區銀行的建設上進行了探索。不過,各家銀行已有的做法,與監管部門的《通知》規定不一致。這對已提前布局“社區金融”的銀行來說,意味著此前已建成的社區銀行網點將面臨整改。
《通知》規定,社區銀行分為“有人”和“無人”兩種模式。其中“有人”社區銀行必須持牌,“無人”則必須24小時自助,不存在中間形態。《通知》還規定,社區支行是非現金網點,其工作人員必須為銀行的正式員工。
“已經布局社區銀行的多家機構將調整相關業務,而后進入者將來在開展社區銀行業務時難度會增加。”有相關人士如此表示。
據媒體報道,2013年下半年以來,多家銀行以“社區銀行”為戰略重點。華夏、平安、廣發、民生、光大等10余家銀行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不同形式的“社區銀行”試點。但多家銀行都沒有經過正式審批,各家“社區銀行”在名稱上就打起了“擦邊球”,智能超市、金融便利店、社區銀行、社區支行、智慧金融超市……雖然名字不同,但是提供的服務和運作模式卻是大同小異。
商業銀行開設“社區銀行”的熱情可謂越燃越旺。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提出3年內開一萬家金融便利店的目標,而今年底的目標是3000家;光大銀行則計劃今年推出200家以上的社區銀行。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商業銀行面臨轉型,向上可以吸引高端客戶,向下則可以走進社區。未來實體網點也將面臨轉型,可能會變成一個新型的服務平臺。面積也許會更小,主要業務可能是對客戶的溝通、建議、輔導服務,客戶可以自己在網上和手機上完成很多業務。
民生“小區金融”將更完善
據了解,2013年,民生銀行提出“小區金融”戰略,該行計劃聯合政府、地產公司和物業公司正式推出民生小區金融服務店,以“兩小金融”為主體的零售發展戰略全面鋪開,與民生銀行支行網點互為補充,形成小區1.5公里半徑范圍內的便利式服務網絡。
此次銀監會出臺針對社區銀行規定,有業內人士認為,民生銀行社區銀行業務可能將面臨轉型或停業。
而據民生銀行回應媒體采訪時稱,《通知》更有助于完善小區金融,民生銀行還認為,《通知》對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建設進行規范,特別是明確了簡政放權準入流程,將推動中小銀行加快實施戰略轉型。為加快落實《通知》的要求,民生銀行已在系統內進行了全面部署,明確了總分行的相關報送職責和分工,同時分類進行整改提升工作。
融360是一個貸款垂直搜索平臺,主要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開辟出一條新型的貸款融資渠道。作為首席運營官的葉大清有多年的金融從業經驗,且與民生銀行相關部門保持著緊密的業務往來。據他介紹,其實在一年多以前,民生銀行就開始在山西規劃試點,做社區銀行業務。
他認為,民生銀行的金融創新能力、小微金融服務值得肯定。民生銀行的流程創新和風險管理十分穩健。
在談到銀監會的規定對民生銀行的社區銀行戰略影響時,葉大清給出了不同的觀點:據了解,民生銀行通過各地金融辦,在一部分城市已經拿到了社區銀行牌照,雖然銀監會叫停社區銀行,但并不影響業務整體發展,只要按照規定將其部分業務進行調整,民生銀行的“小區金融”戰略依然會有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