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收益賽房貸 銀行歲末“倒貼”拼存款
●理財產品收益與貸款息差倒掛,是銀行應對存貸比指標的無奈之舉
●專家提醒市民不可直奔收益率而去,部分高收益產品或有“釣魚”嫌疑
以前,市民理財喜歡拿CPI作比較,收益率能賽過同期CPI,一番折騰便算沒白費。但今年底,趕上了銀行比拼存款規模,各路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不僅賽過了CPI,超越了同期定存利率和國債收益率,甚至比房貸利率還高。
記者日前在星城多家銀行走訪發現,節節攀升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竟然可反哺房貸,堪稱房奴福音。記者進行了采訪。
市民疑惑
銀行8%高收益理財是否靠譜?
5萬元的資金規模,在銀行買理財產品,能拿到多高的收益率?2013年,在銀行資金充裕的時段,長沙多家銀行給出的答案大多在4%-5%之間;趕上頭寸緊張的月末或季末,能達到5%-6%左右甚至7%。但這幾天,有市民發現,有銀行給出的收益更有競爭力,高達8%。
日前,市民胡先生將手機里的一條彩信展示給了記者:一款名為富盈計劃1號的368天期限理財產品,5萬元起購,預計年化收益率為8%,即將面向長沙市民開放。對此,胡先生提出質疑:“投向是什么,能給這么高的收益?竟然比我房貸按揭的利率還要高,難道銀行不虧嗎?”
客服回應
主要投向債券及同業存款
1年期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8%,不僅高出銀行給出的3.3%(基準利率上浮10%)一倍多,甚至比眾多房奴在銀行辦理的住房按揭貸款利率還高。以胡先生為例,其2010年按揭買房在銀行申辦貸款,執行的是彼時的基準利率7.05%。這意味著,僅靠這款產品的理財收益,胡先生就能償付當年的房貸利息還有多。
是天上掉餡餅了嗎?面對胡先生的疑問,記者昨日咨詢了該銀行客服獲知,12月24-26日募集期為3天,12月27日起息,總規模為1.5億元。該產品主要投向流動性強的市場管理工具,其中債券類和同業存款等金融資產占比為1%-100%,其他類占比為0-30%。這意味著,債市和同業存單等仍是主流投向。不過,客服坦承產品并不保本,中途也無法贖回。
業內分析
銀行賠本賺吆喝旨在月底沖刺
對此,星城第三方理財機構大定財富總經理鄧曉軍直言:“這樣的收益率都快趕上信托產品了,銀行肯定是倒貼的。”鄧曉軍表示,理財產品收益與貸款息差倒掛,顯然是臨近年底大考,銀行出于存貸比指標過關的無奈之舉,如此賠本賺吆喝,也折射出歲末銀行比拼存款的白熱化態勢。
面對如此高收益的產品,市民反映如何?記者昨日以準客戶身份咨詢,客服人員表示,由于收益率較高,已經有不少客戶向柜臺提出了預約。“多地市同步銷售,份額滿了就無法購買了,建議你提前預約。”不過,記者注意到,客服透露的該款產品在湘發售總額1.5億元并未寫進胡先生收到的產品宣傳資料中。而如果按照5萬元門檻起購估算,即便單筆購買都是5萬元,該只產品也僅能提供給3000名客戶。若按照100萬元/筆購買規模,則該產品僅能“特供”15名市民。顯然,類似高收益率產品有“釣魚”嫌疑。
提醒的是,市民出手前需綜合考慮高收益產品規模是否偏小,期限長短、資金門檻以及產品募集期對資金占用時間等因素,不可直奔收益率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