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轉向基金化 資產配置設計至關重要
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不斷加深以及監管層對銀行理財業務的逐步規范,銀行理財產品正逐步擺脫“預期收益率發行”的模式,轉向基金化、結構性的“資產管理”產品,資產配置在銀行理財產品設計中的重要性逐漸凸顯。
組合投資得到市場認可
“2009年以前,組合投資類產品發行量每年占比不足5%,截至2013年前三季度,其發行量占理財產品總量的45.59%。”
如今,投向單一市場的理財產品已無法滿足投資者“風險-收益”平衡的需求,銀行逐漸開始發行投向不同市場的理財產品。越來越多的理財產品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資產配置。
普益財富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09年以前,組合投資類理財產品發行量每年的占比均不足5%,但是從2010年開始該類產品發行量以接近250%的年均增長率急速增加,截至2013年前三季度,組合投資類理財產品的發行量已經占到理財產品發行總量的45.59%。
在不確定性較強的經濟環境中,組合投資類產品的發行為何不減反增?普益財富研究員葉林峰分析指出,主要是因為“進可攻退可守”的組合投資策略得到市場認可。“投資低風險市場的資金保證本金安全,投資高風險市場的資金帶來更高收益。”
監管環境與政策的變化,也推動組合投資類產品發行量不斷增加。葉林峰向記者講述,單一投向的信貸資產類產品的大量發行積累了過高的風險情況,監管層對其進行了嚴格限制,于是銀行將這些融資類工具與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相結合,創新出融資類組合投資產品。
資產配置將至關重要
“銀行理財逐步轉向基金化、結構性產品,如何利用多種金融工具結合資產配置讓投資者獲利,將成銀行業競爭的重點。”
如果說市場和監管環境“孕育”出組合投資類產品,那么,結構性理財產品的資產配置特性則是與生俱來的。
結構性產品中的衍生金融工具可以讓投資者涉足更多的投資領域。葉林峰表示,諸如港股、黃金、原油等掛鉤標的,投資者不能直接投資或直接投資存在較大風險,但銀行的結構性產品可以與之對應。例如恒生銀行的“步步穩”股票系列,招商銀行的“焦點聯動系列”等等,都為投資者提供了掛鉤標的不同市場情況下實現潛在回報的條件。
外資銀行作為市場結構化理財產品發行與創新的先驅,近年來也變得“入鄉隨俗”,產品設計趨于保本化。
針對國內投資者風險偏好不高的特點,外資行發行的結構性產品中近九成為保本型,且投資期限明顯縮短。其次,在產品結構設計方面,投資者獲得潛在收益率的條件更容易達到。
以恒生銀行的“步步穩”系列投資產品為例,掛鉤交易所交易基金,跟蹤大盤指數走勢,只要一年中每個觀察日,最差表現的掛鉤標的其下跌幅度不要超過30%,投資者就可以獲得潛在回報,幫助投資者在回避非系統性個股風險的同時,在不同的市場走勢中獲利。
葉林峰表示,未來,在以“資產管理”為核心的理財產品運作中,資產配置至關重要。如何更好地利用多種金融工具結合更加科學合理的資產配置讓投資者獲利,將成為各大商業銀行競爭的重點。
僅4基金連續10個季度跑贏同類平均業績 2013-10-31 | |
酒企借理財產品“暖身” 需注意兩類風險 2013-10-31 | |
兩基金提示折算風險 分級基金套利機會重現 2013-10-31 | |
民生銀行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333.14億 2013-10-31 | |
多家銀行欲“搶”P2P 專家稱該行業監管處真空 2013-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