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抨擊保險業三大亂象
據經濟之聲《交易實況》報道,最近,郎咸平抨擊保險亂象,他認為保險有三大怪:什么人都能賣保險,什么人都敢賣保險,什么人都在賣保險。壽險越做越像傳銷,財產險基本靠廣告忽悠。保險不靠保險賺錢,而是通過其他投機性方式賺錢。保險到底是忽悠還是生活的必需品?
點評嘉賓:業內專業人士、南開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江生忠
保險銷售與傳銷有本質區別
江生忠:不是什么人都能賣保險,可能還是有誤解。實際上各個國家包括中國,對于保險從業人員都有一些法律的規定,必須具備一定條件才能核準從事保險業務銷售,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壽險營銷制度和所謂的傳銷有點相似,但是這兩種制度有本質上的區別。傳銷的目的不在于把產品銷售給消費者,它更關心的是(成事后的提成),而保險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銷售提升的提成。而且提的總額,是經過核算,經過國家控制的。在本質上是不一樣的。
主持人:郎咸平也做了研究,說代理現在本身就形成了獨立的王國,或者說是一個家族企業。比如說我現在有一個推銷員傭金一個月是8800塊錢,但是上一級主管就可以分到2045塊錢,如果再找到一個績優的業務員,每個月賺4000塊錢的話,他的上限就能賺到5340塊錢,再上限能賺16860元,從這個形式上來看確實是有點類似于傳銷。但是就像您說的,國家是有一個底線控制的。
江生忠:傭金的制度和傳銷的提成本質上是有區別的,一個是有國家的控制,成績上也不像傳銷制度可以隨意的加成,隨意的打破,這都有嚴格的規定。保險銷售傭金制度也是合理的,無非是把我們長期的傭金改成短期的傭金支付。
保險銷售人員需要具備一定的資格和條件
主持人:現在保險經紀人并不是很專業,也沒有什么樣的門檻,或者經過什么樣的專業培訓,好像很多保險公司都是大肆招攬經紀人,您只要能說會道一點就能夠去報名當經紀人。
江生忠:這是存在的,我們國家這兩年發展的比較快,有些保險公司對業務員的培訓不太重視,基于短期利益,只顧增加保費收入,只顧增加市場份額。但是國家層面還是有一些規定,要求有什么樣的資格和條件,這還是必須的。
主持人:老百姓買的是人壽產品,是不是一個大的忽悠?調研公司發現,如果你得了心臟病還需要購買一個大病的附加險才能得到理賠,如果每天住院的錢是200塊錢,最后真的得大病大概賠付是10萬塊錢,這種錢賠的夠不夠也是一個問題。現在很多老百姓都在算賬,保費挺貴,每個月可能得八、九百塊錢,一年的話少說也得幾千塊錢。理賠金額比較少,好像還是自己給自己攢的那筆錢。您怎么來看這樣的情況?
江生忠:這里面有兩種保險,一種叫社會保險全民醫保,一種叫保險公司的商業保險。社會保險更多的體現公平,是由國家主導的,國家有支持,老百姓交費自然就少一些,得到的保障就多一些。商業保險強調你交多少保險就得到多少保障,而且它的設計事實上也存在科學性,而且國家有嚴格的監管。所以制度本身應該是合理的。至于說感覺貴,實際上是社會商業保險比社會保險貴,這也是正常的,在國外也是如此。
主持人:是不是國外的保險公司提供的費率和理賠金額設計會更合理于國內的保險公司?
江生忠:由于我們國家的商業保險從業恢復時間不長,我們從管理水平上、在產品設計上、在制定費率上等等與國外有點差距,所以我們的商業保險價格比國外的貴一點這也正常,也可以理解。
長期保險需要考慮資金的保值、增值
主持人:郎咸平提出保險不靠保險賺錢,而是通過其他的投機性的方式賺錢。最近證監會批準了保險等相關機構可以開展公募基金的業務。保險公司是不是就應該靠賣保險來賺錢,還是說去投資證券,或者其他的金融產品也是合理的?或者有更穩妥的更好的方式?
江生忠:靠投資、靠保險資金直營,這種模式現在都是合理的。尤其像人壽保險,保障的期限長,資金積累大。如果不保值增值,資金的效益就會下降。所以我們必須要投資,對我們的消費者也好。現在有很多風控保險把投資或者收益分給一部分消費者,這是好事。
另外,我們要區分各種不同的保險,就是壽險和財險。對于財險來說各個國家包括我們中國基本上都是賺錢的,不是完全靠投資的,因為時間短。像人壽保險長期的保險一般都是靠投資的,不是完全靠承保業務的。因為本身從設計上、產品上都要考慮到資金的保值和增值。
主持人:也可以理解為保險公司做投資,一方面是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另一方面也為保障能夠有足夠的資金來支付相應的理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