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靠一勞永逸的技術? 教出好孩子,父母先成長
父母成長有心無力陪娃尚需“強打精神”
“不能說學沒有意義,要看怎么學。”雖然與岳陽是相識二十年的“死黨”,在育兒方面,劉溪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想法。在他看來,為了孩子改變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甚至可以說,孩子的出生,是父母“再次成長”的最佳契機。
“現在一說學做父母就是為了孩子,這個想法不對。”劉溪覺得,孩子是面“鏡子”,能照出父母原來的問題所在,因此父母的改變,最終是自己的成長:“就比如孩子沒有耐心,你該怎么教育?如果你平時都沒有耐心,什么技巧都沒用。所以最好的辦法,在于反思你平時怎么做的,給孩子作出了什么示范。”
劉溪的說法,在韓鵬飛看來有點像“圣人理論”——雖然聽起來合理,但想做到實在太難。
“現實還是很骨感的,改變起來哪有那么容易。比如說培養孩子的安全感,父母應該多和他一起玩,多陪伴。可單位天天加班,我怎么陪伴?”談起育兒,韓鵬飛大倒苦水,在他眼中,“學做父母”雖有必要,但連什么時候學都成問題。尤其是社會競爭激烈的背景下,城市父母往往背負著多重壓力,“有時候加班回到家,真是強打精神再陪陪孩子。看國外動不動就全職媽媽,要不就臨時保姆,真是想都不敢想。”
“我感覺咱們這個社會,對于父母還是不夠友好。”韓鵬飛的兒子今年剛過1歲,原本孩子出生時,韓鵬飛與老婆計劃帶著孩子“游遍全國”,然而帶娃不到1年,他們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各種配套太差了,我現在覺得敢帶娃出門的都是超人。”
“公共場所沒有母嬰室,到處有人吸煙這都不說了,就連孩子拉屎,你都沒地方處理。”就在上周,韓鵬飛還遭遇一次尷尬,孩子在商場里突然大便,他卻找不到一處可以換紙尿褲的平臺,只能由老婆拎著孩子,大庭廣眾下“懸空”為孩子換洗:“感覺我的精力都在這上面,所以很難遵循什么大道理。”
觀點
年輕父母急功近利總想一勞永逸
記者:學做父母應該包含哪些方面和內容?
沈薈馨(好安心媽媽心理學院創始人、資深心理咨詢師):我認為孕產育兒期的整個過程,包括其中的生理和心理的改變,合格的父母都應該去了解。其中心理方面,我覺得最重要的有三門課程一定要學。
第一門就是親密關系,也就是社會心理學中所說的親密關系。其重點應該是有了孩子以后,夫妻雙方的親密關系。有了孩子以后,夫妻的親密關系該怎么處理?這里面還包括家族親戚關系的處理,婆媳相處方式等。
第二部分該學發展心理學,一個小朋友,從0歲到18歲,這個階段他們具體經歷了哪些頭腦和身心的變化。你必須掌握這些,才知道孩子在什么樣的階段有什么樣的反應是正常的,才會正確地去應對,而不是大驚小怪或者橫加干涉。
第三個非常重要,我認為是中國父母尤其該學習的,就是怎么去尊重孩子。因為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父母說什么你就得聽,可是這樣的教育模式已經非常不符合現在社會的發展。我們倡導的是家長必須聽孩子的話,要去輔佐孩子成長,不是引導孩子成長,這是兩個概念。
所有這些知識和觀念,從夫妻決定要孩子的時候,就應該去學習。當然,這個學習未必是刻板的去上課,可以有多重學習形式,而不是像網上段子說的那樣,當父母需要去考個證。
記者:公眾對于“學做父母”有哪些認識誤區,年輕父母又有哪些常犯的錯誤?
沈薈馨:我覺得最主要的誤區在于,大家對于育兒只停留在方法論的探討上面。往往都是“我要學會一些技巧”,比如孩子怎么做的時候,我該說什么樣的話。
很多年輕的父母可能因為生活節奏比較快,比較急功近利,總想找到一勞永逸的技術去做父母。
可是實際上,更重要的是“修煉內功”。比如有些母親就會說,“唉呀,我明明知道我不應該對孩子發脾氣,可是我就是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所以這個并不是說他們不懂得方法,而是“內功”不夠,連他自己的人格都不夠完善,或者說他自己的很多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
還有一個很大的誤區,我認為是我們往往把父母的責任分開。一說要上父母教育的課程,好像都是媽媽。如果有這樣一個課程,90%來的都是媽媽。
這其中有些客觀的原因,比如爸爸要去賺奶粉錢,我們的社會傳統就是如此。但本質上,這還是沒有形成良好的育兒方式。有個概念叫“喪偶式育兒”,夫妻雙方只靠一方去帶孩子,那家長的心里一定有個窟窿是填不滿的,她(他)怎么帶著孩子成長?所以我們講父母教育,一定是父母都要參與進來的。
在中國我們還有一個特殊的現象,那就是年輕的夫婦讓自己的家長去帶孩子,老一輩家長呢,也很自信,覺得自己是經驗豐富,搶著帶孩子。但我們需要有意識,做父母是需要不停成長的,而不是去將責任推卸給別人。
- 校園貸進入監管密集期 大學生亟待擺脫變味校園貸
- 全國研究生考試12月舉行
- 泉州高校基本恢復正常教學生活秩序
- 安海教委辦: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開題會在成功中心小學舉行
- 東石鎮人大領導到東石中學關心臺風受災情況
- 陳埭鎮莊垂生鎮長到紫峰中學現場辦公
- 靈源教育辦:街道領導蒞校指導災后重建及視察在建工程進度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