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貸治理,高校要早搖“警鈴”
兩會期間,校園貸問題再次成為熱點。有統計顯示,面向大學生的互聯網消費信貸,截至去年規模已突破800億元。有代表委員建議,一方面要對部分野蠻生長、無序擴張的校園貸平臺予以規范清理,另一方面也要推動正規金融機構盡快補上高校金融服務短板。
有人開玩笑,“車胤囊螢夜讀、匡衡鑿壁偷光”,那是因為他們沒趕上校園貸的好時光。有了信用消費,解了燃眉之急,需求來自市場,供給并無原罪……某種意義上說,互聯網金融走進校園生活,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如果一刀切地把好好的產業扼殺了,反倒有可能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加劇地下金融交易的亂局。
眼下,校園貸之所以成了過街老鼠,原因無非有二:一是利率畸高。據網貸之家調查數據顯示,純P2P(點對點)學生網貸平臺年化借款利率普遍在10%-25%之間,分期付款購物平臺要更高些,多數產品的年化利率在20%以上。極個別的,年利率甚至高達70%以上。二是手段暗黑。少數校園貸平臺甚至昧著良心設置貸款陷阱,逼迫大學生“裸條”擔保,貸后又暴力催收,格式條款中的花色“違約金”“滯納金”“手續費”等,套路深深、坑洞不盡。因此,將校園貸與電信詐騙同列為2016年校園安全高風險事件,恐怕亦算全民共識之一。
解決這個難題,辦法有很多。就像代表委員們說的,整肅互聯網金融市場、建立大學生征信制度、加強校園信貸監管,等等。一方面是清理整頓,另一方面是規范供給。不過,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放貸的要守法規范,借貸的恐怕也要有點財商。如果不是大學生缺乏金融常識,校園貸再有魅力,估計也難以在象牙塔內呼風喚雨。我們姑且不去探討校園貸亂象究竟是否“傻子太多騙子明顯不夠”的情緒話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進入高校的,基本都是成年人,如果粗放式校園貸的風險都抗拒不了,防忽悠和抗誘惑指數如此之低,一旦進入讓人目眩神迷的社會,豈非成了“小白鼠”?解鈴還須系鈴人。當下的校園貸亂象叢生,高校顯然更應當“解鈴人”。
因此,整頓墻外的金融市場固然要依靠法治,墻內的高校亦要查漏補缺。
一是及早將財商教育納入高校基本課程體系。此前,由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等三方合作發布的《中國青年財商認知與行為調查報告》顯示,有62.2%的學生搞不清風險與收益的關系,認為世界上存在“利率又高、風險又低的理財產品”。對金融市場存在的幻想,由此可見一斑。二是加大校園信用體系建設。校園貸之所以能野蠻生長,和不少借款者破罐子破摔的極端想法大有干系——大不了還不上,還不上又怎樣?2009年銀監會叫停大學生信用卡,已經是前車之鑒。遺憾的是,校園信用體系建設仍是“信用中國”戰略的短板之一。還得多問一句的是:既然校園貸鬧出的人命事件也不鮮見,班會課、微信群能盡到的提醒之責,各高校都盡心盡力了嗎?須知,銀監會和教育部門的喇叭再響,還得靠校園廣播來完成“最后一公里”的接力。
校園貸不是洪水猛獸,但愿多方合力之下,校園貸不只有眼前的茍且,還能盼到剛性監管下的“詩與遠方”。
- 校園貸進入監管密集期 大學生亟待擺脫變味校園貸
- 全國研究生考試12月舉行
- 泉州高校基本恢復正常教學生活秩序
- 安海教委辦: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開題會在成功中心小學舉行
- 東石鎮人大領導到東石中學關心臺風受災情況
- 陳埭鎮莊垂生鎮長到紫峰中學現場辦公
- 靈源教育辦:街道領導蒞校指導災后重建及視察在建工程進度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