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開學第一課,都講了什么?
新華社北京9月1日電題:他們的開學第一課,都講了什么?
又到一年一度的開學季。作為每一個學年的新起點,9月1日成為中國特別的“節(jié)日”。當孩子們背起書包,從家園,踏進校園;當悠揚的鐘聲敲響,瑯瑯讀書聲不絕于耳;當他們沉浸在科學與藝術(shù)的浪潮里……我們看到:他們快樂成長,充滿希望。
2016年,全國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1.40億人,高中在校生4037.69萬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高達87%。校園是距離夢想最近的地方,少年強則國強,如今,經(jīng)過幾代人的凝神聚力,中國的教育、科技、文化、經(jīng)濟,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近日,新華社記者走入全國各地的校園,記錄下三沙、上海、江西、貴州的孩子們特別的開學第一課。

祖國最南端的學校:“咱們的家都在這兒”
9月1日,在祖國最南端的三沙市,年輕的永興學校迎來了活潑可愛的29個孩子,和她的第一個秋季開學日。
孩子們像小鳥兒一樣涌進教室,一進屋就看到了黑板上掛著一張大大的中國地圖,這還是很多小朋友第一次看到地圖。好奇的小腦袋們圍到一起,小手摸著五顏六色的地圖問個不停。
“孩子們,這就是我們的中國地圖,你們能不能找到我們現(xiàn)在生活的地方?”李贊宗問孩子們。
5歲的李科熠似乎非常熟悉,“就在這兒!我爸說,咱們的家都在這兒!”他一邊用小手指著地圖一邊對旁邊的小伙伴說。口中的爸爸,正是校長李贊宗。半年來,他是一校之長,也是學校唯一的男教師。
2015年底,永興學校興建,他帶著同為教師的妻子、正在海口上幼兒園的孩子,離開熟悉的工作和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一家三口來到了常年高溫、高濕、高鹽、多臺風的三沙永興島。
學校創(chuàng)立之初,一切從零開始。29個孩子里,22個孩子上幼兒園部,7個孩子上小學部。上一個學期,孩子們年齡不同,只能采用“復式教學”,不同年級的孩子在一間教室上不同內(nèi)容的課——給這邊的孩子留完作業(yè)再給那邊的孩子講解。很多上課的教具都是一點一點添置的。有人出島去海南島的時候,李贊宗常會托人帶點東西回來,趕在這學期開學前,終于帶回了島上第一張教學用的中國地圖。
大大的地圖面前,小小的李科熠沉浸其中,當記者問他在看什么時,他指著中國地圖對記者說:“我在看南海呀,我長大以后要去南海的每一個地方,我還要到祖國地圖上的每個地方都看看!”
上海:“我們應該記得他們”
“這里就是‘一大’會議開始的地方,可是最后被迫轉(zhuǎn)移到嘉興南湖去開會了,為什么呢?就像我們上課上到一半突然停止,那一定是有特殊情況……”8月31日,來自上海市黃浦區(qū)盧灣一中心小學的五年級小學生馮若瑜,在學校附近的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開始了她新學期的“第一課”——以“小解說員”的身份,給同齡參觀者們講故事。
由孩子組織同學們參觀展館,再給同學們講紀念館里的故事……跟馮若瑜同時“上崗”的還有另外3個小朋友。“小解說員”在一眾大人之間十分引人注意,成為老展館中的一道新風景。
這些小講解員平均年齡11歲左右,現(xiàn)在有將近30人,上崗前要經(jīng)過孩子們自己組織的“崗前培訓”,小“俱樂部”前后傳承,已經(jīng)歷經(jīng)十個年頭,而發(fā)起者正是學生們自己。
“大人們的講解版本中,像‘流亡’‘故居’等詞語,引述革命志士說的文言文等,小朋友不一定聽得懂。如果用同齡人的語言表達,小朋友會更有興趣,也能學到更多。”現(xiàn)就讀于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中學的劉崢崢,是當年最早的學生解說員之一。
除了日常解說,小講解員們在實踐中還不斷總結(jié)提出想法,還希望能親筆設計出“連環(huán)畫”和“卡通門票”。
當記者問她怎么理解自己的“業(yè)余工作”時,馮若瑜說:“看那些文物,就知道前輩們?yōu)榱私裉斓暮蒙钍苓^多少苦,我覺得我們應該記得他們。而且我也喜歡把我知道的歷史知識講給大家聽。”馮若瑜有些害羞地說,“我希望我的歷史知識再豐富些,講的時候再放松些,聲音再大些。”
貴州:“我想讀書,想走出大山”
幾場連綿的秋雨讓烏蒙山區(qū)的霧氣濃郁、寒意襲人。9月1日早上,太陽還沒完全升起,沉寂了一個多月的貴州省畢節(jié)黔西縣花溪鄉(xiāng)化那小學熱鬧起來。
8點剛過,教學點創(chuàng)辦者王朝會剛剛家訪回來趕到學校。穿著灰白色老式西裝,褲腿和鞋子沾滿稀泥。
開學的第一天,望著全都坐滿的孩子們,王朝會松了一口氣,今天,他想跟山里的孩子談談——理想。
“讀書為了啥?”
“我媽在福建打工,她給我打電話讓我好好讀書。讀的好就能去福建看她。”“讀書以后就可以賺錢,賺錢可以買好吃的!”孩子們充滿童趣的回答讓王朝會忍俊不禁。
“‘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老師希望你們現(xiàn)在起就記住,就算現(xiàn)在不能完全理解,等你們再大一點就會更理解。”
10歲的張韋讀三年級,常年在浙江打工的父母把他們?nèi)愕芰艚o了年邁的爺爺奶奶。每天,她帶著7歲的弟弟來這兒上學。“讀書讓人有文化。有文化才能走出大山,我想讀書,想走出大山。”她懵懂地眨著眼睛說。
在這里,王朝會教書35年,幾乎見證了三代山里人的成長。“以前,孩子們的父母出去打工,把孩子放在家常常沒人管,如果再沒人好好教這些孩子,整個家庭就只能代代受窮。現(xiàn)在扶貧工作開展到咱這里,日子確實越過越好,孩子們家里都‘認’讀書了,這樣學校里的娃娃才能留得住,培養(yǎng)好。”
“我們用心一點,這些留守兒童的命運就改變一點。家庭才能有真正的改變的希望。”王朝會說。
江西:“你生在這,就算是紅軍的后代”
9月1日,在江西于都縣貢江河畔,長征源小學迎來了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81歲的紅軍后人陳羅壽站在校門口,望著熟悉的“長征源”三個字,像第一次看見一樣端詳了很久。
今天,他像以往一樣,帶著“打草鞋”的工具來到了這里。這所小學因毗鄰“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而得名,紅軍長征和陳家草鞋的故事是新生入學經(jīng)常上的第一課。
“陳爺爺,紅軍穿過你們家打的草鞋嗎?”孩子們圍著陳羅壽你一言我一語,有的好奇地翻來覆去看他帶來的草鞋樣品,有的學著他編草鞋的手法。
“紅軍穿的就是這樣的草鞋,穿著它走山路也不打滑。我爹也是穿這樣的草鞋參加的長征。”陳羅壽一面笑著回答娃娃們,一面支起草鞋耙、穿起細麻繩。娃娃們頓時“哇”的一聲,驚嘆“陳爺爺?shù)陌职謪⒓舆^長征!”
“打一雙草鞋要花差不多8個小時,如果中間不修補,只能穿15天。”陳羅壽對孩子們講,80多年前,紅軍戰(zhàn)士渡過于都河出發(fā)長征時,行囊中大多塞著蘇區(qū)群眾送的兩雙草鞋,正是這些草鞋陪著紅軍戰(zhàn)士翻山越嶺。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部隊從于都縣出發(fā),為了不讓一個戰(zhàn)士赤腳作戰(zhàn),僅一個多月時間,蘇區(qū)群眾手捧二十多萬雙草鞋為紅軍送行。
當年,陳羅壽的母親晝夜趕工,用最快速度為趕路的紅軍戰(zhàn)士打了二十多雙草鞋,而他父親,正是穿著母親打出來的草鞋,翻山越嶺,走過漫漫長征路。
80年后,草鞋送紅軍的故事流傳了下來,進入孩子的心中。
11歲的“草鞋迷”管錦鵬對許多草鞋與紅軍的故事耳熟能詳,學校斜對面的于都紅軍長征出發(fā)紀念館是他常去的地方。他第一次看陳爺爺打草鞋就被“震”住了,“原來鞋子還能這樣做!”他最初當做游戲一樣學著打草鞋,學起來才發(fā)現(xiàn),原來這么難。“我問我爸,為啥要送我來長征源小學。他說,爸爸的許多爺爺輩的長輩都走過二萬五千里長征,你生在這,就算是紅軍的后代,你得好好讀書,牢牢記住這種精神,傳下去。”(記者:張漫子、鄭瑋娜、吳振東、賴星、駱飛)
- 校園貸進入監(jiān)管密集期 大學生亟待擺脫變味校園貸
- 全國研究生考試12月舉行
- 泉州高校基本恢復正常教學生活秩序
- 安海教委辦: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開題會在成功中心小學舉行
- 東石鎮(zhèn)人大領導到東石中學關(guān)心臺風受災情況
- 陳埭鎮(zhèn)莊垂生鎮(zhèn)長到紫峰中學現(xiàn)場辦公
- 靈源教育辦:街道領導蒞校指導災后重建及視察在建工程進度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