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不起的美國大學教科書

近年來,美國各大高校的學費一直呈上漲態勢,引來不少討伐之聲,但同教科書價格的上漲比起來,學費的這點漲幅真可以算是小巫見大巫了。
美國大學委員會公布的數據顯示,該國大學生每年在教科書上的平均花費超過1200美元(約合人民幣7519元)。自1978年以來,教科書的價格上漲了812%,而同期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了250%,新房價格上漲了325%。教科書的漲幅遠遠高于通脹水平,已經影響到了人們的購買能力。
出版商會告訴你,現代教科書的出版流程勞動密集,成本高昂,必須定一個高得離譜的價格才能收回成本,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教科書的成本構成又有哪些呢?我們不妨看一下二手消費品比價網站Priceconomics的分析。
該網站發表的名為《教科書為何如此昂貴》的文章稱,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教科書一直比較便宜,并且這些書是可以被重復使用的,出版商甚至以它們的產品經久耐用為榮。
但進入70年代后,教科書開始變得昂貴,出版目的不再是教育大眾,而是獲得更多的獨占性和盈利。到了上世紀90年代,教科書進入了寡頭市場,價格也隨之暴漲。
在動輒上百美元的售價中,書店加成占了28%,生產成本占5%,作者版稅15%,編輯成本32%,營銷成本15%,運費1%,公司一般開銷10%,其余22%為出版商利潤,但其中還要扣除稅費和一些其他開支。
這樣的成本構成似乎還算合理,但教科書真的沒有降價空間了嗎?其實不然,每隔兩三年就推出一次更新版本是出版商盈利的秘密武器。更新版本不需要修訂太多內容,成本也不會太高,價格卻與之前的版本一樣,甚至更高,這其中多出來的利潤都被出版商拿走了。
頻繁推出新版本還有一個好處,可以防止學生私下購買舊教科書,并且它還迎合了教授們喜新厭舊的心理,畢竟,這些新版教科書可以囊括一些最新的知識。
這就引出了教科書行業的癥結所在:出版商追求利潤,用捆綁銷售和不斷更新的策略牢牢占據市場;教授像負責開藥的醫生一樣,對價格缺乏敏感;而學生就是擔憂身體健康的病人,為了保住學分,只能接受教授開出的書目,哪怕為此付出更高的價錢也在所不惜。以上種種,最終促成了教科書價格的不斷飆升,并且到目前還看不到企穩跡象。
- 校園貸進入監管密集期 大學生亟待擺脫變味校園貸
- 全國研究生考試12月舉行
- 泉州高校基本恢復正常教學生活秩序
- 安海教委辦: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開題會在成功中心小學舉行
- 東石鎮人大領導到東石中學關心臺風受災情況
- 陳埭鎮莊垂生鎮長到紫峰中學現場辦公
- 靈源教育辦:街道領導蒞校指導災后重建及視察在建工程進度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