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市高甲戲柯派表演藝術傳習基地 落戶青陽象山小學

晉江新聞網3月6日訊 近日,晉江市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局、晉江市教育局同意青陽象山小學成立“晉江市高甲戲柯派表演藝術傳習基地”。據悉,象山小學把“小高甲”作為辦學特色,已持續十余年。象山小學校長洪玉惕認為,傳習基地的設立是一個機遇,將有助于學校更好地傳承弘揚高甲文化。
昨日,當記者步入象山小學時,一股高甲文化藝術的氣息撲面而來。教學樓的墻面上,學生的校服上,處處可見高甲戲的圖案。沿著走廊階梯,還可以看到學生涂繪的高甲服飾、臉譜作品,以及女丑十八法的示范動作圖片等。
說起學校的“小高甲”,全程參與的林桂花老師如數家珍。象山小學位于青陽街道象山社區,社區人口不算多,卻有兩個高甲戲劇團,學生耳濡目染,對高甲戲并不陌生。“1999年‘六一’節目編排時,本校的幾位學生自編自演了一出高甲小戲,雖然不夠規范但也像模像樣。”林老師介紹,在藝芳劇團林金杯團長的大力支持下,第一個節目《鬧茶館》選段之《公子游》上演了,學生詼諧的表演贏得了熱烈的掌聲,并代表青陽參加晉江市的六一文藝匯演,學校也走上了高甲進校園的探索之路。
15年來,學校歷經三任校長,但“小高甲”沒有中斷,不斷創新發展著。象山小學編撰校本課程《南海明珠高甲風尚》(獲晉江市優秀鄉土校本課程一等獎),一至四年級學生每周一節課,以讓更多的學生了解高甲。一些基礎較好的學生,還參加小高甲興趣小組,每周由藝芳劇團、晉江高甲戲劇團的老師前來傳授基本功。
“丑角的動作很好笑,學起來很好玩,但閩南語可就沒那么好學了,我長大后想當演員。”四年級學生趙宏偉是小高甲興趣小組的一員,他是四川人,長得眉清目秀,曾飾演《公子游》中公子一角。社區里一演戲,他總會鉆到臺前看,聽不懂閩南語,就看字幕。因為學校生源少,小高甲興趣小組的參與范圍也從本地生擴充到外來生。
除了進課程外,象山小學還注意學科滲透,如創編一套富含高甲特色的高甲風韻操,并利用大課間活動時間做操。
上學期,象山小學找上了晉江高甲戲劇團,共建的想法得到了曾文杰團長的肯定。“學校可以獲得師資等資源的支持,學生有更多走出去的機會,高甲戲劇團也能從中發現一些好苗子,跟蹤培養。”洪玉惕期待著傳習基地的運作能帶來多贏,共同為保護高甲戲柯派表演藝術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貢獻。(記者_陳海勇 董嚴軍 文圖)
- 校園貸進入監管密集期 大學生亟待擺脫變味校園貸
- 全國研究生考試12月舉行
- 泉州高校基本恢復正常教學生活秩序
- 安海教委辦: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開題會在成功中心小學舉行
- 東石鎮人大領導到東石中學關心臺風受災情況
- 陳埭鎮莊垂生鎮長到紫峰中學現場辦公
- 靈源教育辦:街道領導蒞校指導災后重建及視察在建工程進度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