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魚龍混雜” 出國留學需擦亮眼
教育部留學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僅2012年度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39.96萬人,高居世界首位。“留學熱”催生了大批留學中介機構。在調查中發現,各類留學中介質量參差不齊,發生糾紛司空見慣。在享受專業化服務之余,諸多貓膩和陷阱也讓消費者傷透腦筋。
申請高校好幫手
在長春一所著名高中讀高二的耿亮亮打算高考后出國深造,家人聯系了中介,為其選擇了幾所意大利高校。“藝術專業那邊更有優勢,中介給出的選擇讓我們不至于一頭霧水,”他的母親說,“花些錢還是方便。”
今年8月份即將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的房媛說,大三時她經同學介紹,委托了北京一家知名留學服務公司辦理各類手續,自己則全心備戰兩個考試,最終如愿拿到了錄取通知。她說:“留學公司的團隊根據我實習和科研經歷設計的個人簡歷為申請成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正規的留學中介公司對境外高校錄取要求比較了解。能幫助申請者實現最優化選擇。”金吉列留學的郝玉璽老師告訴記者,“尤其是在學生沒有精力和能力從事申請時,留學服務公司是個明智選擇。”
“魚龍混雜”水太深
雖方便,但留學中介并非凈土。近些年,服務參差不齊的類似機構不斷出現。各類寫字樓、高校里中介廣告“漫天飛舞”。
從英國愛丁堡大學學成歸國的童梓明講述了他的經歷。“大三時我跑了好幾家中介,他們說得天花亂墜,承諾‘海誓山盟’,可推薦的大學卻良莠不齊,我不滿意。”童梓明說,“幸虧我之前做過功課,要是一點不了解,恐怕很容易被忽悠進去。”聽從師兄師姐建議,童梓明用中介留下的一些文檔材料自己辦理。最后申請的學校比中介推薦的排名還靠前。總共花了不到一萬元,比通過中介劃算許多。
與童梓明相比,王梓朝就沒有那么幸運了。2010年,當時還在天津一所高校讀書的他委托北京某知名留學服務公司申請美國排名前50高校的碩士。起初簽下4.6萬元的合同時,咨詢師承諾如果申請不到美國排名前50高校可退款1萬元。后來他改申請英國高校,中介接待人員也承諾可以為其辦理退款。當他在入學一年后申請退款時卻被該公司拒絕。
事實上,這種現象在國內各大留學中介中普遍存在。絕大多數消費者并非專業人士,對眼花繚亂的條款和合同了解不多,加之在簽約時服務人員的熱情講解,并勾勒出留學的美好前景,很容易被忽悠。而在之后發生糾紛與之理論時,空頭支票和“霸王條款”讓不少消費者有苦說不出。
“許多黑中介憑空編造出一些國外著名高校的留學項目,借此忽悠家長,”在中介行業工作多年的王女士說,“再者冒充國外高校或者國內著名中介機構的資質,騙取消費者信任。”在她看來,信息不對稱是被“忽悠”的最大原因。
有的中介做的都是一些留學者可以自己完成的資料申請,尤其是在一些三四線城市,冒充的情況很常見。“美國有4000多所高校,想要申請幾家‘野雞’學校非常容易,”王女士說,“只要申請成功就有了收費理由,即使不滿意,也得繳納不等的成本費。”
此外,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的教育高度產業化,一些高校還與留學中介合作,按比例返還中介公司傭金回扣,奇怪的利益鏈條催生了許多不正規行為。
擦亮眼防忽悠
截至2012年11月,教育部公布具備自費出國留學服務資格的機構共452家,然而實際存在的各類中介遠遠超過這個數字。有效評估監管體系的缺乏讓糾紛不斷增加,魚龍混雜的市場也使得不少服務質量高的機構形象受到損害。
對此,資深留美服務專家馬賀認為,目前國內留學市場確實比較混亂。“留學服務機構要尊重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相應法律法規的強制界定必不可少。”馬賀說。
從事留學中介工作多年的業內人士王陽認為,留學者不能將中介作為申請成功與否的救命稻草。“最本質的還是留學者的個人素質,”王陽說,“申請者一定要在教育部涉外監管網上查詢擬找尋的中介公司資質,避免上當。”
“一些國家在面對經濟低迷、危機、少子化、老齡化的背景下,把大力接受中國留學生作為一種吸金的手段,甚至不設立應有的門檻。”吉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趙俊芳說,“留學不是兒戲,中介也不是萬能,打算走這條路的學子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 校園貸進入監管密集期 大學生亟待擺脫變味校園貸
- 全國研究生考試12月舉行
- 泉州高校基本恢復正常教學生活秩序
- 安海教委辦: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開題會在成功中心小學舉行
- 東石鎮人大領導到東石中學關心臺風受災情況
- 陳埭鎮莊垂生鎮長到紫峰中學現場辦公
- 靈源教育辦:街道領導蒞校指導災后重建及視察在建工程進度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