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增速放緩,經銷商與車企的矛盾開始升級。4月7日,長安福特湖南的24家經銷商以庫存壓力大、經營困難為由,連發兩函拒絕提車的事件引起了汽車人士包括泉州本地車友的廣泛關注。為此,閩南網致電長安福特,并得到官方回應。
罷提車事件引發關注
長安福特回復閩南網
閩南網網友評論
為何湖南長安福特經銷商會集體拒絕提車?車市增速放緩,經銷商面臨何種困境?泉州業內權威人士又是如何看待此次事件?帶著諸多疑問,記者走訪多家4S店,深入探討經銷商集體罷提車背后的車市現狀。
進退兩難 經銷商不堪重負
記者第一時間聯系了泉州和祥福特和豐諾福特的相關人員,但對方均表示不愿多說。據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分析:“造成經銷商此次“反水”的原因是長期重壓下的必然結果。高庫存、薄利潤、公司運營成本高、價格體系下降、廠家考核繁雜……經銷商們早已舉步維艱。“
該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廠家過于強勢,一味沖擊銷量,制定的目標往往會高于市場需求。即使經銷商銷量不佳,廠家還是會繼續壓任務,該提的車還得提。因為一旦提車達不到標準,廠商在返點和營銷政策上都不予傾斜。經銷商為求返點和營銷優惠只能不斷注入大量資金提車,導致承擔的庫存數遠遠超過合理庫存。而市場消化能力畢竟有限,大量庫存無法解決,經銷商資金回籠困難,虧損嚴重,經營也隨之出現問題。“
“以泉州為例,目前主流汽車品牌在泉州平均有4至6家店,各家店為了實現產銷任務,就會直接導致終端市場競品車型盲目降價以搶奪市場,同城同行之間價格殘殺嚴重。經銷商勉強賣出車,利潤卻是越來越薄,甚至有些是虧損銷售的。”該業內人士還補充道,“經銷商們如果以銷量為指標,是永遠做不到滿意的服務的。廠家要了解經銷商的難處,而經銷商也要學會適應市場,練內功、重服務,才能在動蕩的車市中生存下來。”
困境之下 敢于發聲就是好事
“這兩份函雖然蓋章的經銷商很多,但真正簽下名字的人卻寥寥無幾。”在采訪泉州華騰廣汽豐田總經理黃涌時,他告訴記者這一細節,“經銷商經營困難,有情緒需要表達,可鑒于與廠家之間話語權不對等的形勢,他們也并不想把事態擴大。但,有聲音終究是件好事。”
“產量擴張,同行競爭,經營成本高,經銷商日子不好過的局面越來越普遍。”黃涌說道,“這其實也是市場整合洗牌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淘汰掉一些實力相對較弱的經銷商,最后整個市場才能慢慢歸于理性。”
“一個理性市場,應該是客戶(市場需求)在拉動,4S店根據客戶需求找廠家下訂單。可如今的汽車市場卻是廠家在推動,多條生產線開設,產能不斷擴張,經銷商庫存壓力隨之越來越大。”黃涌以汽車驅動模式生動舉例,廠家推動市場好比后驅車,客戶需求拉動市場好比前驅車。在市場不好的情況下,就如同進入冰凍期,在冰雪路面上,“后驅車”發動就會導致前面的方向不好把控,反之,只要我們把握住方向,“前驅車”就能更好地行駛。
“一個舉措無法改變整個局面,但是對于推動汽車市場而言還是好的。有意見表達出來,有無效果便是后話了。汽車行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黃涌如是說。
就此,記者想起曾采訪過一位剛從汽車行業離職的管理層人士,對經銷商庫存壓力大的情況,他曾這樣說道,“廠家應該多與經銷商的溝通,不應該只是盯著上一年的目標制定計劃,而是應該關注當下市場情況,制定合理的目標。而作為經銷商,加強經營管理,提高服務質量才是生存發展的關鍵所在。”
(記者:何志雄 柯綿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