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補貼斷檔將近一年之后,新一輪補貼名單終于出爐。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公布“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節能環保汽車(1.6升及以下乘用車)推廣目錄(第一批)車型”(以下簡稱《新目錄》),包括上海大眾、江淮汽車、長安汽車、比亞迪、長安福特、長城汽車等28家車企,一共163款車型入圍,可享受國家財政3000元的節能補貼。其中,自主品牌共有102款車型,占據整個目錄的62.57%。
分析指出,在汽車市場增速放緩的大環境下,《新目錄》的推出將會刺激1.6L以下排量車型的市場,推動狹義乘用車銷量增速或達到15%。并且,《新目錄》大部分的車型為自主品牌,也將會刺激自主品牌市場表現。
163款車型享受3000元補貼
據悉,《新目錄》是根據《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開展“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的通知》和《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印發“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節能汽車(1.6升及以下乘用車)推廣實施細則的通知》以及《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開展1.6升及以下節能環保汽車推廣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三部委聯合對上報的節能環保汽車推廣申請報告及相關材料進行了審核后對外發布。
這也就是從2013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繼續實施1.6升及以下節能環保汽車推廣補貼政策,整車整備質量大于1205kg,擁有兩排以及以下座椅的車輛,百公里油耗為5.9L以下的車型,將享受3000元的節能補貼。
在本次目錄中,一共有比亞迪、上海大眾、奇瑞、江淮、吉利、力帆、海馬、長安汽車、長安福特、長城汽車等28家車企入圍,車型一共163款,基本覆蓋了1.6L及以下排量的主要車型。這其中,上海大眾一共有23款車型入圍,成為單一入圍車型最多企業。
在自主品牌陣營中,共有車型102款入圍,占據整個目錄的62.57%。其中奇瑞有14個車型、18款車輛型號,長安有8個車型、17個車型型號,比亞迪有5個車型、15個車型型號,吉利有6個車型、12個車型型號,東南汽車有3個車型、8個車型型號等等。
而在合資品牌方面,上海大眾10個車型、23個車型型號入圍,上海通用有3個車型、7個車型型號,長安鈴木則有4個車型、11個車型型號,廣汽本田有1個車型、3個車型型號,一汽大眾有2個車型、4個車型型號入圍等等。
據悉,這已經是節能惠民實施的第三個階段。第一輪是從2010年6月開始,持續到2011年9月底,共發布了6批車型目錄;第二階段是從2011年10月開始,截至2013年9月底,一共公布了兩批目錄;第三階段是從去年10月1日開始,但到目前僅發布《新目錄》一批車型。
從入圍車型來分析,本次《新目錄》推出雖然斷檔近一年,但從入圍車型數量來說,是兩次調高標準之后首批車型最多者。在此之前,第一階段的第一批車型為68款,第二階段的第一批車型為163款。從各個系列來看,自主品牌入圍數量也創了新高,共有102款進入,是歷次進入補貼目錄最多一次。而德系進入名單也達到了27款,超過了日系,美系、韓系以及法系。
刺激市場回暖
“本次發布了節能環保車的第一批目錄公告,這是重大利好。從公告看,這次節能車補貼的車型目錄數量163款是最多的;加上前期的醞釀時間,這次補貼的總時間也是最長的;而且在自主品牌反攻的節點推出,有利于自主的反擊。”全國乘聯會副秘書長崔東樹表示,目錄出爐對車市的拉動很大,相信未來的節能車銷量應該能占到狹義乘用車15%以上。
據中汽協最新數據,我國8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71.44萬輛和171.56萬輛,產量環比下降0.3%,同期增長2.2%;銷量則是環比增長6%,比上年同期增長4%。而前8月,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521.89萬輛和1501.73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8.6%和7.7%,增幅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2.9和3.6個百分點。
其中,乘用車8月份產銷分別完成148.10萬輛和146.82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6.7%和8.5%,同比增速比上月回落明顯。而前8月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266.18萬輛和1245.95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1.6%和10.7%。
而從今年汽車市場走勢來看,呈現出“高開低走”態勢。政策的出爐,這也意味著在市場增速不斷放緩的環境下,市場將會再度走高,尤其是小排量車型。
據悉,今年8月,我國1.6升及以下乘用車銷售97.23萬輛,占乘用車銷售市場的66.22%,比上年同期增加1.36個百分點;銷量同比增長10.77%。而前8月,1.6升及以下乘用車銷售827.87萬輛,占乘用車銷售市場的66.44%,比上年同期下降1.15個百分點;銷量同比增長8.82%。中國民族證券研究員曹鶴也表示,推廣目錄的出臺有望拉高今年后4個月單月乘用車銷量3個百分點。
目前,為了盡快開拓市場,入圍目錄的多家車企已經啟動了新一輪的市場攻勢。“我們店里第一時間對外發布了信息,一方面是實實在在的補貼,另一方面對車型也是一種形象宣傳。”上海大眾一家經銷商的工作人員表示。
此外,部分沒有在第一輪納入補貼范圍的品牌,也在考慮通過自身的優惠,給消費者提供補貼,以提升市場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