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品牌也好,汽車產品也好,想要取得相應的成功離不開一個基本的東西,就是如何滿足能夠讓自己滿足一些人的需求,從而讓這些人追捧成為自己生存的根本,成功的企業或許不想如何去動輒改變這個社會成為喬布斯等人,但是生存卻是繞不開的問題,北汽新能源股份,想要完成自己電動車的B級、C級高端車的打造,是否也在這個層面準備充分了?睡去打造?針對官群體還是針對富群體?這是一個繞不開的坎,否則兩萬輛的目標很難實現。
第二、技術如何定位?
商業模式離不開支撐的基礎,這個基礎便是技術,我們看到特斯拉汽車出售兩萬多輛車輛,但是出現了五次火災,雖然我們看到各種各樣的借口,但是不得不承認,熱管理技術等諸多公眾了解或者不了解的情況仍然威脅著新能源汽車的公信力,這點同樣作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制造商的比亞迪汽車或許有著更深刻的了解。
我們回顧一下北汽新能源股份技術層面,媒體主要報道對象是該公司的定位,并沒有針對技術進行深刻的追尋,關于即將推出的新能源汽車產品的性能上也僅僅談到了“300公里”的續駛里程,事實上,這些只是說明電池容量的大小,這些和駕駛性能、舒適性、單位容量車重等主要性能參數沒有“半毛錢”關系。
再就另外一個核心部件電機的情況,著重談到了“北汽與韓國SK集團合作成立了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電池企業‘BESK’,還將與西門子合作,共同生產車用電機。”這個方面固然值得期待,但并不能證明這些給予“高端電動車”性能有著必然的關系,所以,這個時候來講,如何去支撐自己定位的高端,技術領域或許更多的投入和突破。
第三、資金鏈條如何保證?
談到新能源汽車技術,我們必然會想到另外一個層面,就是這么燒錢的領域,一家新興公司如何才能打動投資者給予更多的資金去爭搶這部分的市場份額,當然,從去年開始,資本對于新能源汽車的興趣日益增加,特別近一段時間以來,全國范圍內關于新能源汽車政策給予這個行業更多地希望。
媒體報道談到了多公司合作能夠給予比較充足的資金,但是提到的數額事實上并不太多,不僅遠低于此前萬向集團并購菲斯克汽車金額,另外和傳統車企在企業研發資金上比擬也不足,這個時候,如何保證在自己在初期有著充足的血液讓自己撐到具備自造血能力,也是北汽新能源股份另外一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