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一度被奧迪“壓著打”的寶馬在該公司前駐華一把手史登科領導下,率先采取大幅降價措施,利用國產化為基礎降低成本,并推出適合中國市場的產品,提高競爭力,才有了其今日業績的穩步上升。作為史登科的得意門生之一,戴雷自然深諳此道。
當然也有人認為,中國人工成本正急劇飆升,史無前例的豪華車價格戰已經削弱了經銷商和廠商的利潤空間。北京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中心副總經理顏景輝就表示:“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豪華品牌繼續大幅降價將是一把‘雙刃劍’,弄不好就會傷及自身。”
其次,日系豪華品牌不得不正視中日間難以化解的政治障礙。眾所周知,去年9月以來,日本汽車在華遭遇大范圍抵制,尤以三家豪華車品牌受影響最大。
上世紀80年代,美國也曾為保護本土車企而抵制日本車進口,出人意料的是,這逼迫日本廠商紛紛在美投產,陰差陽錯,令美國成為日本車企的“主場”。
中國的情況有所不同。有數據顯示,去年的抵制風波后,某日系豪華品牌單月進口到中國的數量僅有區區200多輛,業績異常慘淡,一度跌出了進口車銷量前十。東北地區某集團經銷商老總甚至私下向記者表示,“五年內,經營日系品牌不合適,政治風險較大。”
最后,隨著新一屆政府出臺厲行節約的“八項規定”,我國豪華車消費正在理性降溫。據國內媒體報道,“八項規定”對于國內的所有奢侈品都造成影響,豪華車也未能幸免,政府部門和央企限制消費,對全社會形成了很強的示范效應。
今年一季度數據顯示:我國豪華車市場增幅為4%,遠低于乘用車市場13%的平均增長率;而去年,我國豪車總銷量突破100萬輛,同比增幅達20%。
因此,照目前來看,豪華車國內產能擴張的速度有超出市場需求的苗頭。奧迪日前宣布,擬于2015年將在華產能擴大至70萬輛;寶馬也堅信,未來兩到三年,其在華銷量再創造一個100萬輛將不是空話。屆時,入華國產的日系車將面臨更嚴峻的市場環境。
不過,王存認為,包括本月正式實施的《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辦法》,國內的節能標準對日系車企更有利。不少行業資深分析師表示,不論混合動力,還是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日本廠商都有優勢。況且,其產品工藝和品質本身,與歐美豪華品牌難分伯仲。
不管怎樣,日系豪華品牌已經鼓足勇氣,針對德系豪華品牌拋出了最后一張牌——產能轉移。至于它們能否在中國市場“搶灘登陸”,抵擋德系“三駕馬車”和越來越多的本土化車企的沖擊,除了過硬的產品實力,日系豪華品牌或許還需要一點點運氣。
日系車4月在華業績綜述:低谷已過 疲態仍存 2013-05-08 | |
日系車在中國受到歐美及中國品牌的夾擊 2013-04-26 | |
日系環比復蘇明顯 上海車展外資欲重劃勢力范圍 2013-04-24 | |
英菲尼迪國產敲定Q50和QX50 日系豪車相繼入華 2013-04-24 | |
日系車回暖銷量大增 3月汽車產銷創新高 2013-0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