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露
日前,德國《商業日報》稱,到2018年,大眾汽車集團在全球范圍內的員工總數將達到60萬,招募新員工的重點在中國而非歐洲。重點在華招新,顯示大眾對中國市場的重視,寄希望于通過進一步實現旗下車型的國產化,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占有更高份額。
環顧全球,汽車企業的擴張不僅局限在大眾等老牌車企,連一些國產自主品牌也爭相上馬“百萬輛年產能”之類的大項目,新工廠如雨后春筍。這不禁讓人生疑:產量的高速增長能否保證質量和售后服務的跟進?現有車型的質量問題能否得到及時補救?
大洋彼岸,美國人引以為傲的汽車城底特律難逃破產的命運,讓公眾唏噓不已。而在中國,高速發展的車企好似一個個膨脹的氣球,由此引發的矛盾日益突出。
首先是近來甚囂塵上的產能過剩問題。對于各路諸侯大興“跑馬圈地”之風,有業界專家表示,“車企紛紛擴大產能,不排除存在盲目擴張的因素,但基本思路是——即使將來存在‘有車無市’(產能過剩)的風險,總好過‘有市無車’(產能不足)的尷尬?!?/p>
據估算,2015年,中國汽車產能有望達到3250萬輛。畢馬威最新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則指出,2016年,中國車市的供過于求問題,可能是“金磚四國”中最嚴重的。
此外,車企的大舉擴張必然影響中國的產業平衡,汽車庫存激增也會導致經濟風險。
為了將上述種種弊病的危害盡量降低,政府部門的嚴格把控是關鍵。換言之,不能僅僅靠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否則,“汽車泡沫”的出現只是時間問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適度的產能過剩有利于發揮競爭機制的作用。”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表示。按照他的理解,產能過剩與體制機制、發展模式、管理方式等因素都有關系。特別是在眾多合資企業謀求在中國深度掘金之時,當務之急是嚴格市場準入,推動產業政策、財政政策、加強引導和監督,積極推動完善市場機制,從源頭上遏制產能過剩。
汽車企業的大舉擴張是否會催生如同房市那樣的“經濟堰塞湖”呢?不可否認,國產的合資車型在性價比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大眾、奧迪的中高檔產品甚至開始外銷到越南、柬埔寨等地。有人說,大眾等外企的擴張計劃,對中國和周邊國家自由貿易產生的積極影響是可見的,但同時也要看到中國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間會因此進一步遭到壓縮。
希望跨國車企在華的招新、擴張,不會成為回光返照式的、最后的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