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實習記者鄭宇北京報道
“召回”這個詞成了2013年以來汽車行業的關鍵詞。來自國家質檢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的數據顯示,截止到3月20日,2013年3月共有9家車企先后公布召回方案,召回車輛超過54.66萬輛。召回車企業數量、召回車輛數量均創下國內單月新高。
《缺陷產品召回管理條例》(以下簡稱《召回條例》)今年1月正式實施,同比上升的召回車企和召回數量能否表明是《召回條例》在發揮威懾作用?
召回車企數量大幅上升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一季度以來,國家質檢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網站已經發布19起召回公告,涉及16家車企,大眾、通用、豐田等汽車巨頭榜上有名,東風、江淮等自主品牌也位列其中。同比2012年一季度的公告,召回車企數量上漲23.1%,其中自主品牌車企更是達到了200%的同比增長。
“召回車企數量上升跟《召回條例》的實施以及執法力度有關。涉及的企業增多并不是因為汽車突然就變得問題很多,或者汽車越造越差了,只是以前政策相對寬松,很多企業得過且過,而現在政策緊了,企業有危機感了。”對于召回車企數量同比大幅上升,汽車行業分析師鐘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這與政策直接相關,“政策越緊,企業越自覺。”
壓力也不僅僅來源于政策。據中國汽車質量網數據顯示,近來不僅車企召回密集,消費者針對汽車產品的投訴也再創新高。今年3月1日到15日,中國汽車質量網接到投訴總計1103宗,創下有統計以來的最高紀錄,環比2月下半月投訴量大幅增長49%,同比2012年3月上半月,投訴量提高了77%。這些,都是車企避無可避的問題和壓力。此外,汽車召回帶來的經濟損失、外界對產品質量、企業品牌的質疑也是自主品牌不愿召回的重要原因。
自主品牌壓力大增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在2012年一季度發布召回公告的車企中,自主品牌車企僅有2家,占比15.4%,且東風召回的是騏達轎車,東南汽車召回的是三菱品牌君閣,幾乎可以不計入其中。而在今年一季度發布召回公告的16家車企中,包括6家自主品牌車企,占比高達37.5%。
2011年,中國汽車市場的召回案例為71起,來自自主品牌乘用車企的案例僅為2起;2010年,這組數字分別為95起和2起。而僅今年3月份,就有4家自主品牌車企發布召回公告,《召回條例》的“威懾”作用可見一斑。
長城汽車新聞發言人商玉貴曾對媒體表示,“在我國,外國品牌汽車的召回比較多,自主品牌車企是能不召回就不召回,并不是自主品牌多好,而是意識和觀念的問題。”
那么,《召回條例》對自主品牌車企來說又意味著什么?
早在《召回條例》公布之初,業界便直言將給鮮有主動召回的自主品牌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將倒逼自主品牌車企提升產品品質。
全國乘聯會副秘書長崔東樹曾表示,過去政府及有關部門對自主品牌寬容也導致自主品牌召回比率偏低。過去政府對自主車企扶持較多,監管較少,導致召回政策不健全以及懲罰制度的不完善,造成車企侵權違規成本極低,這也在某種程度上縱容了自主品牌躲避召回。“但隨著《召回條例》得以‘落地’,自主車企將不再缺席,預計未來自主車企將在召回頻次、召回批次、單批次召回量等方面大幅增加。”
今年一季度以來的數據表明了這一點。“總的來說,現在自主品牌的品質質量和合資產品相對來說還是有差距,雖然差距會越來越小,但還需要一定時間。因此自主品牌要召回汽車或者處理問題的比例會高一點,壓力會加大。”鐘師同樣表明了未來自主品牌召回數量將越來越多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