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林
對于國內“三大”和奇瑞、吉利這樣的本土汽車制造商而言,公車采購在政策上向自主品牌傾斜絕對是個利好。在一般公務用車上,2012年新推出的公務車采購目錄,已經用清一色的國產品牌替代了合資品牌,但在高端公務用車上,政策仍留了一道口子。
將這道口子補上,將成為公車采購政策徹底“轉向”的標志性事件,而業界尤其是本土汽車制造商都同樣期待,在紅旗(配置圖庫口碑論壇)等高檔自主品牌汽車復產的推動下,公務車采購政策對自主品牌的傾斜,可以從一般公務用車上升到領導干部用車。
顯然,對于“上行下效”的官場文化而言,領導干部用車尤其是中央部委的領導用車如果清一色采購自主品牌,無論是對于地方官員還是對于私人消費者而言,將具有終極的“示范效應”。在此之前,奧迪作為官車樣本的示范效應,已經被認為是拉動其私人消費市場的關鍵籌碼。
實際上,對于公車采購政策“偏向”本土品牌的呼吁,自1999年公務車政府采購制度落地以來,一直都沒有停止過。但政策轉變的真正信號卻是在2011年。
當年5月,中央辦公廳首次對外公布,一般政府公務用車采購將推行“雙18”標準(即排量在1.8升以下、售價不超過18萬元)。
2011年11月,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屬機關事務管理局日前聯合發布《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選用車型目錄管理細則》(以下簡稱《細則》)?!都殑t》規定,由上述三部委負責制訂和發布《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選用車型目錄》(以下簡稱《目錄》)。
在申請《目錄》的資質方面,《細則》規定,“具備持續的整車技術研發和產品改進能力,設有產品研發機構,近兩年企業研究開發費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均不低于3%。”
由于合資品牌整車企業一般很難達到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3%這一比例,此舉被認為政府采購在一般公務用車上將合資品牌排除在政策門檻外的“紅線”。
2012年3月,《2012年度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選用車型目錄(征求意見稿)》正式發布,目錄中大批自主品牌汽車上榜,媒體輿論一片叫好。隨后,時任工信部部長李毅中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澄清道,上述目錄僅涉及一般公務車采購,而級別更高的領導干部用車并不受相關目錄“限制”。這意味著,在更高級別的領導干部用車市場,合資品牌仍是最大受益者。
有業內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僅僅是在一般公務用車方面采購自主品牌,而在更高級官員用車上不做規定,更多官員仍將傾向使用排量更大、價格更高且配置更奢華的合資品牌車型。最終,將形成地方官員和中央官員在公車采購和使用上層級分明的“兩張皮”現象。
毫無疑問,這明顯不利于自主品牌產品結構優化,尤其是奇瑞、吉利等自主品牌的高端化市場戰略也可能功虧一簣。
令人欣喜的是,2012年公車采購傾斜自主已經邁開第一步,地方政府也從一開始拒絕采購自主品牌到逐步放開禁忌,越來越多地采購自主品牌汽車的風氣正在形成。
與此同時,新的問題也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傾向采購本地品牌而不是自主品牌“全國一盤棋”。
其中,吉林當地政府對一汽奔騰、上海市政府對上汽榮威、廣東省政府對廣汽傳祺等,都是當地政府采購當地汽車品牌的典型案例。雖然這樣的案例,相對于以往僅采購合資品牌而言也已經算得上是歷史的進步,但要真正打破自主品牌在公務用車采購上的藩籬,仍需政策發出更強烈的轉變信號。
正因如此,汽車業界尤其是自主品牌車企,都對紅旗早日成為中央和部委領導的高端公務用車翹首以待。雖然直接受益者可能是一汽集團,但如上汽、長安、東風、廣汽、奇瑞和吉利等自主品牌,都希望由“紅旗”開個好頭,從中央到地方形成自上而下的官員帶頭乘坐自主品牌的良好風氣。
2013年,公車采購亟待“另一只靴子”落地,這只靴子能否真正落地,業界都在期待。